
發布日期:2021-12-28 13:29:41 訪問次數:1268
在支持與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研討會上的總結講話
中國就業促進會會長 張小建
2021年12月23日
大家下午好,我現在海南老家,很高興在線上參加這個會議,進行會議小結,講三句話。
一、這個會開的好,收獲大
會上聽了曉義同志主旨發言和部就業司、指導中心的政策和工作介紹,聽了幾位專家的研究分析和薦言主張,聽了企業平臺情況交流和相關建議,還有剛才的熱烈討論,很受啟發,收獲大大。特別感謝曉義同志的熱情參與和大力支持,從社保方面對推進新形態就業提供戰略性思維和專業性的研究成果,所提建議主張既高屋建瓴有頂層設計,又很貼地氣兒能夠實際操作。
研究中心緊貼新形態就業的發展,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研究交流和討論探索,發揮了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為新形態就業的發展鼓與呼。二是為在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和挑戰把脈會診。三是為推動工作建言獻策。四是為企業與政府部門搭建交流平臺。幾年來組織了四次高端的專題研討會,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有所作為的活動。為此,我們對研究中心團隊的努力工作和首經貿大學校方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就促會也要在這方面做好指導,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希望我們今后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協同合作,為推進新形態就業發展做出新貢獻。
二、從抗疫復工穩就業到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目標,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承擔重頭戲
在近兩年復工復產穩就業的過程中,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異軍突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令國人矚目。在剛剛出臺的“十四五”國家規劃中,更是以“培育接續有力的就業新動能”為題,專門列出促進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創業,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兩大項部署,提出工作要求和相應舉措。
其中,明確提出“推進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轉型,賦能創造更多數字經濟領域就業機會”;“促進平臺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規范健康發展,帶動更多勞動者依托平臺就業創業”。也就是說,在“十四五”期間,要下大力氣用數字技術改造和武裝線下業態,從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要下功夫引領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從而帶動更多就業。由此為我們明確了就業創新增容的重要指向和路徑。
與此同時,還明確提出“破除不合理限制,增加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就業機會”;“建立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權益保障制度,提高從業者的社會保障水平”,“規范平臺用工,明確平臺企業勞動保護責任”等要求。可以說,在“十四五”期間,為推動靈活就業和新形態就業健康發展,要在創新管理和保障權益上有新建樹新進展。這方面,既有對傳統勞動管理制度原則的繼承,更有結合實際與時俱進的創新,還有對現行社會保險制度的延伸擴展。一方面,為我們指明了一條解決就業新人和老制度不對應不匹配問題的守正創新之路。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貫徹執行就業優先政策的要求:凡是有利于穩定和擴大就業的,就堅決支持大力扶助;凡是不利于穩定和擴大就業的,就進行變革、調整和創新。
三、做好相關工作,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加強交流
在“十四五”就業規劃制定過程中,研究機構做了扎實的基礎工作,也聽取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建議主張。這在規劃列出的部署安排、工作要求和相應舉措中,以及在最近出臺的相關政策中都能夠體現出來。但是無論是規劃還是政策,制定出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真正見到成效。在這方面,要求我們的研究機構、專家學者還應從應用角度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幫助分析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評估階段性成果,提出推動工作的對策措施建議。過去幾年,關于發展網絡創業就業,關于構建平臺創新線上職業培訓,就促會與阿里巴巴集團進行過合作,所提主張建議在國家政策中得到體現,也在指導工作實踐中發揮了作用。日前,關于發展數字經濟就業,就促會和麥斯特集團正在建立新的合作研究項目,莫榮院長也將帶領團隊在明年進行專題研究,希望能夠拿出好的研究成果,用于制定政策的參考和工作實踐的指導,在研究過程中也希望再與大家多多交流。我們這個研究中心近幾年來圍繞新形態就業開展的一系列研究交流活動,對國家制定相關政策起到參謀助手作用。這次研討會對如何理解和更好貫徹落實新形態就業新政和開展相關試點進行了深入具體的研究,相信能夠在促進平臺的管理服務和新就業形態從業者權益保障上產生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
最后提一個具體的建議,就是要抓緊對數字經濟新形態就業的測度和統計。這一條我在去年研討會上曾經提出來,今天受曉義同志和專家、企業代表發言的啟發,想再強調一下。為了明確加強權益保障,補齊短板主要面對哪些人?主要靶向瞄準什么?優先解決什么?我們應當抓緊做好新形態就業的測度和統計工作。簡單講就是要做到三個區別:一是將平臺上登錄的電商、司機、快遞等人員作為同平臺建立新型合作關系的從業者,與平臺雇用的技術管理事務人員作出劃分,將前者作為新形態就業的主體人群。二是將新形態中靈活就業人員,與傳統業態中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的靈活就業人員適當區分,主要補齊前者在靈活就業政策和保障上的短板。三是將新就業形態中的專職從業人員,與兼職和零星工作人員區分開來,同時對在多個平臺登錄的從業者進行技術處理。專職從業者應以個人凈收入達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作為專職基準,統計到新增就業人員人數中。而兼職和做零星工作的可以考慮為增加了工作機會和收入機會,但不宜列入新增就業人數和就業崗位。
以此來解決三個基礎問題:一是準確摸清新形態就業人員的真實底數,從而與平臺企業按傳統方式雇用的人員,與過去所講傳統業態中的靈活就業人員,不再產生交叉重復;與那些雖然參與新就業形態活動,但只是兼職和做零星工作的人員也不再混為一談。二是為針對主體人群對象制定實施政策和加強保障提供可靠的依據。三是在瞄準和鎖定這個主體人群對象基礎上,明確加強權益保障工作的切入點和補齊短板的著力點。
為此建議國家統計局和人社部同有關平臺進行合作,將入戶調查(目前是12萬戶)同平臺大數據(如有代表性有基礎的電商、網約車、快遞等平臺)進行比對。可先行試點,逐步推廣。
以上個人體會和看法,僅供參考。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