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2-3-16 7:40:12 訪問次數:1046
自古以來,在以家族為聯結的中國人情社會中,咱們的親屬關系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較為嚴格地遵循了尊卑長幼之序,傳統的家庭觀念以宗法制約束,男性父權制為本位來區定親戚關系中的親疏有別。
有一個成語叫做“登堂入室”,“堂”者,內也?,F在不少農村地區,仍將正門進屋的居住空間,稱之為“堂屋”,與父親直系的親屬為“堂親”,意思相當于不是外人。
在我們對于親戚的稱呼中,可以窺見中國倫理文化的歷史影響和傳承。比如“姑父”和“姨夫”這兩個稱呼,雖然尾字近音,但所用的漢字截然不同,一個是父親的“父”,一個則是丈夫的“夫”,其背后因由,可追溯到歷史譜系中的親緣文化。
老話常說“親戚里外的”,其實這就是個陳述句,親戚在早先確實是分內外親疏的。“親”字在《說文解字》里的注釋是:“至也,如父子、兄弟、夫婦故謂之‘六親’”。
“親”是父親、丈夫這頭的,“戚”字,依傍于男性角度,由姻親締結而來,是指母親和妻子的親屬,看宮斗劇的,總說“外戚干政”,外戚就是帝王母族和妻族的直系親屬和勢力。一言以蔽之,親指族內( 宗親),戚指族外(外親)。
親族系統分為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血親就是上述的宗親和外親,而姻親是不具備血緣關系,因婚姻而結親,如親家、妯娌、連襟等,像姑父、姨夫,都屬于姻親。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寫道:“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不論大小上差別到什么程度,結構原則上卻是一貫的、單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費孝通先生研究鄉村結構時提出的理論,是說人際格局的親疏遠近,像水面上泛開的漣漪一般,由自己為中心一圈圈延伸出去,按中心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
咱們中華民族最為注重血緣。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鄉土社會中,血緣的親疏不僅僅決定了身份屬性,還和人情、地位、財富、權益分配有關。在血親和姻親中又不斷細化,姑父和姨夫,以父系原則參考,姑父是和父親這頭有關系,姨夫與母親這頭有關系,從差序格局來說,姑父的家族地位更親近一些。
其實姑父和姨夫來比較有些偽概念,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兩個稱謂差著輩份?!案浮背烁赣H的本意,還是對有才德的年長男子的敬稱,“夫”者,女子配偶,姑父,是尊長,而姨夫,是平輩的角度來稱呼,如果是小輩,也該同姑父一樣,尊稱為“姨父”。相對,平輩對姊妹的丈夫,稱為“姑夫”。
看似平常的親戚稱謂里,以微見著,容納了咱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相對外國人簡單的親緣稱呼,我們的文化影響與社會結構決定了龐雜的稱謂系統。去蕪存菁地看,精確的血緣歸類被賦予了額外的親情價值,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