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此語出自范曄所著《后漢書.馮異傳》。這個成語的主要意思是指“有所失,必有所得”的辯證關系。
馮異是東漢光武的開國大將。其為征西大將軍剿滅赤眉,鄧禹鄧弘不聽調遣,兵挫華陰。馮異棄馬步行返“回豀阪”,使計大敗赤眉于“黽池”。于是劉秀“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豀,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這一段文字說的是,當年漢光武帝劉秀嘉獎大將軍馮異時說的一段話。大意是派你們去攻打敗赤眉軍,將士們都很賣命,一開始,你們在回溪雖然打了敗仗,但你們吃一塹長一智,及時改變策略,最后在澠池一戰大勝赤眉軍。雖然有失敗,但也取得了勝利,所以理應論功行賞。
這是把馮異比作“大鵬鳥”,以“垂翅”喻暫時挫折,用“奮翼”比擬大勝?!笆е畺|隅,收之桑榆”,則是說“東方不亮西方亮”。
先秦古人,即認為太陽升于東隅,落于桑榆?!皷|隅”為“早”,“桑榆”謂“晚”。劉秀此語,也有“勝利的喜悅來得太突然”之意,拐著彎兒夸獎馮異。
“東隅”,亦有“屋子東角”之意,但更多用于表示“早晨”或“東方”。

《隋書.許善心傳.神雀頌》曰:“李虔僻處西土,陸機少長東隅?!边@是說“東方”。
“桑榆”,則喻“日暮”或“晚年”。
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詩云:“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樂天”即白居易。他字“樂天”,其實被貶謫后變得愁腸滿腹,遠沒有劉禹錫樂觀。劉夢得寫此詩時,其與樂天皆人瘦法稀、視弱多病,但其仍不改自信滿滿的好心態。
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成語呢?“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反映了一個客觀事實,它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也可以說是一個事物同時包含有兩面性。
太陽從東方升起,它光芒萬丈,熊熊燃燒,但它也有夕陽西下的時候,血色殘陽。一東一西,一升一降,一旭日一殘陽,這就是事物的兩面性,這也是事物的辯證法。

“塞翁失馬,焉知非?!?,失和得,勝與敗,取與舍,都是辯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提醒我們,要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看待事物的發展。
用這種方法看待處理問題就可以讓我們在勝利中預料失敗,在失敗中看到勝利。有時雖然暫時受到損失,可能會因此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一定條件下壞事也可以變為好事,反之亦然。要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來看待事情的二面性,要善于把握住好的一面,否則,就有可能向壞的一面轉化。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上大有好處。它告誡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一定要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善于把不利為有利,取得最后的勝利。

世間的萬事萬物一直在不斷運動變化中,我們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事業上,都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舍得觀。不要因一時的成功沾沾自喜,也切不可因一時的挫折失敗而喪失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