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2-7-11 13:14:19 訪問次數:803
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中的最后一個朝代,清朝統治者們一直飽受人們的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清朝晚期,國家簽訂無數喪權辱國的條約,讓中國進入最黑暗的時期,統治者們難辭其咎。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和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的帝王相比,滿清統治者已經做得相當不錯,只是時代發展,清朝沒能及時跟上,最終才成了歷史犧牲品。
對于兩種不同的看法,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可如果提到清朝最讓人厭惡的一位統治者,那么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都會是慈禧這個人。縱觀她的一生,除去禍國殃民,賣國求榮之外,似乎就沒有做過任何對國家有利的事情。
特別是直隸總督李鴻章首次覲見慈禧的時候,也根本沒有對慈禧有什么好印象。在回家與自己兒子談話的時候,還用了八個字評說慈禧,眼光堪稱經典。那么李鴻章所言的八個字,究竟是哪八個字呢?
1861年12月2日,慈禧通過辛酉政變設計逮捕顧命八大臣以后,成功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之后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大臣,慈禧成功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苗民等等,成功緩解清王朝的統治危機。
不僅如此,以“自強”和“求富”為國家發展方針,慈禧重用洋務派,外交上面沒有吃虧,內部軍事實力以及工商業也有很大提升。對于清王朝甚至中國的發展,慈禧在這一時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然而,1883-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在清軍少有能夠取勝的情況下,慈禧依舊奴顏屈膝請和,讓法國獲得不少侵略利益。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慈禧主戰且“不準有示弱語”??僧斢腥颂岢?strong>停止頤和園工程,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表示:
“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前線的將士們缺糧少炮,后方的慈禧依舊享樂不止。士兵們怎么也沒有想到,本該購買炮彈的軍費,現如今居然被挪用去過生日。
最終,盡管在接連失利的情況下,慈禧迫于朝野壓力削減了六十大壽的舉辦規模,但紫禁城內的寧壽宮,依舊燈火通明。直到這個時候,慈禧沒有任何反思,反而選擇繼續享受。
更可怕的是,甲午戰爭結束,列強掀起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慈禧將軍權與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以后對外表示:
以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如此不堪,這樣的王朝走向滅亡,完全就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情。
那么李鴻章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在看到慈禧太后的第一印象究竟是什么呢?事實上,在參拜慈禧并回到家中以后,李鴻章便給自己的兒子說慈禧太后:
“似有韜略,或無大才”。
如今看來,這八個字的評價,觀點獨到,眼光也堪稱經典。
李鴻章眼中的韜略,其實就是慈禧在爭權奪利方面的“天賦”。咸豐皇帝時期,慈禧便用各種方法接近皇帝,并最終為咸豐生下唯一的皇子載淳。這個時候的慈禧,心思不可謂不深沉。
等待咸豐皇帝駕崩以后,太子載淳即位??蛇@個時候的載淳僅僅只有六歲,歷史上著名的“垂簾聽政”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情。
執政前期,慈禧與顧命八大臣爭斗,利用帝后與咸豐帝的梓宮(皇帝的棺材)回京時候,順利將國家實際掌控權牢牢握在手中。
與八大臣爭斗勝利以后,慈禧又與同治皇帝爭斗、與洋務派爭斗、與主戰派(與洋人武力抗爭)爭斗。慈禧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可代價則是滿清王朝甚至中國的發展,都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原本清朝有無數機會能夠在甲午戰爭之中戰勝日本軍隊,可僅僅因為慈禧一人,勝利便轉向失敗。很多人或許認為那時的日本經歷明治維新以后,已經逐漸崛起,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王朝舉國之力,又其實剛剛起步發展的日本能夠比較。
無論如何,結果已經無法改變。李鴻章所言,慈禧能夠在內部爭斗之中屢屢勝出,這便是“似有韜略”。可當她站在國家角度,為國家考量的時候,便徹底暴露出她的軟弱、昏庸與無能,“實無大才”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