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中學階段學習文言文的時候,經常會接觸到“古今異義”,即某一個字詞或俗語在漫長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中,原本所表達的意思發生變遷,比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現在多用來在失敗的時候安慰人,但它最初的含義并非如此,而且它的后面還有一句話,蘊含著高深的哲理,令人醍醐灌頂,卻鮮有人知。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對同學司馬耕說的。這司馬耕也叫司馬牛,是宋國貴族,他的哥哥桓魋在朝中擔任要職,后來因為驕橫跋扈,與國君發生矛盾,一氣之下居然舉兵作亂,結果被打敗。司馬耕擔心自己受到牽連,被迫逃到魯國,做起了孔子的學生。
每到重大節日,同學們都會與親友團聚玩樂,唯有司馬耕孤身一人,無處可去,久而久之,難免生出幽怨之情。子夏見司馬耕一臉苦悶,便向他詢問緣由,司馬耕說了一句“人皆有兄弟,我獨亡”,這里的“亡”通“無”,整句話的意思是: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便用“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回應了他。

這8個字看似是表達對現實的無奈,實則暗含激勵之意。生死由命運主導,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自流,在古代,亦有“人定勝天”的思想,當年黃河泛濫,華夏先民們沒有逆來順受,而是在大禹的帶領下治理水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宜居環境。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我們也沒有選擇與病毒共存,而是在國家的領導下,調集一切力量積極抗疫。
富貴受天道支配,但這不是消極躺平的借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以三千兵甲擊敗吳國,成就王道霸業。秦末時,陳勝吳廣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宣言,帶領數百貧苦農民,摧垮了秦始皇建立的耀眼帝國。如今的馬云、劉強東等人,出身貧苦,卻憑借著堅持不懈的拼搏努力,一躍成為人人仰慕的富豪。

緊接著,子夏又說了一句“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意思是:只要禮貌地對待別人,日后不論走到哪里,都會遇到交心的兄弟。這句話堪稱精髓,道出了人與人相處,要以禮貌和尊重為前提,方能廣結良友。
例如《水滸傳》中的宋江,平日里為人謙遜,樂善好施,后來犯罪被流放,一路上認識了不少好漢,受到了許多幫助。還有《隋唐演義》中的秦叔寶,因豪爽有德,被稱為“小孟嘗”,有志之士爭相與他交好。后來他意外落難,大家拼盡全力施以援手,數次助他化險為夷。

現在看來,子夏的言論是在勸人努力奮進,只可惜后世的一些人斷章取義,曲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將成功歸結于客觀因素,以掩飾自己主觀上的不努力或決策失誤造成的失敗。
可悲的是,大家現在已經普遍接受了這種說辭,至于它后面那句話,十個人中有九個人都不知曉,若是子夏泉下有知,不知該作何感想。

無論是生死還是富貴,都不單單是由所謂的天命主宰的,主觀能動性亦有決定性作用。我們身處逆境時,與其哀怨時運不濟,上天不公,不如沉下心來,發揮主觀能動性,仔細分析身處的現狀,選擇一條最合適的路徑,依靠自身的努力拼搏,讓包括天命在內的客觀因素向有利于我們的方向發展,在夾縫中創造出屬于我們的機遇,并牢牢將其把握住,這樣便一定能實現理想,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