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2-7-29 9:36:09 訪問次數:883
經住了歲月洗禮的文字,才能叫經典!有很多詩詞,當時寫出來時世人或許并不覺得驚艷,但卻像老酒一樣能在多年后仍飄香。比如唐代詩人韋應物當年寫了首《簡盧陟》,當時并沒有人覺得寫得有多高明,但近幾年詩中最后一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卻風靡網絡,成了一首名副其實的網紅詩。
無獨有偶,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一剪梅》也是一樣。這首詞的作者名叫蔣捷,是南宋的一位隱逸詩人。蔣捷自小有才,卻生在了南宋末年的亂世中。為逃避與小人為伍,他長年過著隱居生活,以寫詩填詞為樂,寫下了大量的經典作品。他的詞作無論是《虞美人.聽雨》、還是《賀新郎·甚矣君狂》都為世人所稱道。
1276年后,臨安城破,蔣捷過上了流浪的生活。一日這位隱士乘船過江寫下了這首《一剪梅》,當時沒人在意,近幾年卻風靡網絡,只因最后8個字夠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是一首被嚴重忽視的宋詞,在問世很多年后很少有名家提及它,直到明代有位叫潘游龍的文人提到此詞,但當時也只是稱其“有許多悠悠忽忽意”。直到700多年后,不少網絡作家開始引用詞中的最后一句,才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首詞之美。
詞的上闋寫是借愁景寫愁情。船在江上飄著,載著的是詞人滿滿的春愁。岸上酒家門口飄搖的簾子,像是在召喚著詞人去借酒消愁。“秋娘渡與泰娘橋”是文人墨客的消遣之處,但此時詞人卻沒有興致。“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中風和雨其實是一語雙關,既指眼前之景,也是指風雨飄搖中的大宋。
當凄景遇上了鄉愁,便有了下闕中的傷感。何時才能回到家將客袍脫了,何時才能和家人一起調笙、點香,結束這羈旅的生活。最后一句是全詞最妙的一句,櫻桃紅了,芭蕉綠了,春光飛逝,任人怎么追也追不上。 紅與綠之后,都加了一個“了”字,使這一句讀來朗朗上口。同時兩種顏色的對比和沖擊,將流光易逝形象化、生動化,十分亮眼。這一句看似是在寫景,其實是不露聲色的抒情,可謂相當巧妙。這種寫法是詞人的首創,確實是靈光一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