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2-9-4 18:00:03 訪問次數:867
古代的文人很多都學識淵博,那么到底淵博到什么程度。王之渙眨眼便寫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等佳句。宋代張先將萬物之影寫的出神入化,秦觀對內心世界的細微描寫更是讓人拍案叫絕。柳永將離別之傷情寫的柔腸百轉,無愧婉約領袖之稱。古人的文學思維真的高到遙不可及。更有甚者,寫過那種無論正讀還是倒讀都是上乘的作品,不得不令人嘆服。
蘇軾也是一樣,作為最頂尖的文學家,蘇軾曾經僅僅用了四十余字就勾勒出一幅美人側睡拈花圖。當真是人美花美詞更美,短短44字令人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減字木蘭花-玉房金蕊》(宋)蘇軾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纖手里。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溫香熟美。醉慢云鬟垂兩耳。多謝春工。不是花紅是玉紅。金黃色的花蕊在血紅如玉的書房中靜靜綻放,剛好被美人纖細的手握住。夜色迷蒙的月光柔和的,淡淡的,不時便起了一陣微風,輕輕掀起美人的衣袖。在輕柔卻略帶清香的微風里,佳人帶著微醺般神情悄然入睡。睡的很安詳,很甜美。原本在頭頂的發簪卻無聲滑落,垂到耳旁。感謝春姑娘的鬼斧神工,使我見到這如花美眷。燭火下的她微微泛紅,不像是花的紅艷嬌媚,更像是佳人皮膚透出的粉紅。
這首詞的文學造詣極高。作者看似先詠花,再詠人,實則是以人為主,花則次之。以花的香艷襯托人的優美,手法傳神,其意綿綿。作者雖是仿照李白所作,但所用手法卻絲毫不下李白。開篇寫金花綻放紅房,便給人足夠的畫面感與想象空間。緊接著花落佳人之手,更是初步彰顯人花相融的美妙氛圍。三四句單獨借萬物的祥和襯托女子的沉靜之美。淡淡的月亮,寂靜的夜色,吹動的微風掀起女子的衣袖。借自然之手進一步繪女子之美,手法看似一帶而過,實則細膩無比。
五六句描寫佳人熟睡的場景,連頭上的簪子都漸漸滑落而其人不知,既交代了她熟睡的程度,也暗指夜色的祥和。最后作者發自內心的感謝春天,若無春天造這世間萬物,又哪里來的物襯人美。這美好的畫面,既不是人紅,也不是花紅,而是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那種超然美感。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這世界上最美的不是萬物,而是發現美麗的眼睛。此處表達了作者欣賞事物角度之刁鉆,敘述之詳盡。看似寥寥數十字,實則完美構成美人側睡圖,多一字側添,少一字則淡。表達了作者出色的文學功底與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