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軍事重鎮,在山海關東門鎮東樓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這幾個字磅礴大氣氣勢雄偉,然而我們仔細看著五個字的時候,發現“下”字最后那一點似乎有點不和諧,看起來也有點怪怪的。關于這個匾額,其實還有一段故事。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古稱榆關,南臨渤海,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四海威通,風帆易達。明洪武十四年(1381),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建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從地理位置上講,山海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二是從地理形勢上講,山海關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
山海關城的建筑頗具匠心,整個城池布局為四方形,周長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東墻頂寬15米,可十人同行,五馬并騎。
城墻內用土筑,外用磚砌。城設四門各門皆有箭樓,如今南、西、北門箭樓已毀,唯有東門箭樓尚存。

據《臨榆縣志》的記載:“東門建樓,高三丈,凡二層,上層高五丈,下層六丈,深各半之。有額曰天下第一關額為明肖劍事書”。
山海關現存的城樓名為“鎮東樓”,其城臺高12米。城樓高13米,樓之東西寬10.1米,南北長19.7米。樓分兩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8米。
鎮東樓的構造屬于箭樓格式,上為歇山重檐頂,頂脊雙吻對稱,下為磚木結構,四角飛檐上,飾以形態各異的脊獸,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山海關匾額的來歷
鎮東落城樓山下內外,共懸掛三塊木質白地黑字“天下第一關”匾:樓內一層為原匾,二樓內為清光緒五年王治清鉤摹燕塞湖重刻,二樓外圍民國九年楊寶清鉤摹另刻。

“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米多,高1.5米,每個字都寬一米有余。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據說,其中“下”字一點,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相傳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親自降旨,要在山海關城樓上掛一塊題為“天下第一關”的大匾。當時鎮守山海關的兵部主事接到圣旨后,馬上派人爬上箭樓,量好尺寸,請木匠做了一塊長一丈八尺,寬五尺的巨匾。
匾做好后,兵部主事親自到蕭家拜訪,請蕭顯為巨匾題字。蕭顯示兩榜進士出身,當過福建按察司僉事,其書法聞名天下。晚年因辭官歸里在山海關賦閑。

起初蕭顯沒有答應題字,但在兵部主事的幾番請求下最終點頭答應,他說寫這么大的字還是頭一次,所以不能急,也不能催,要好好醞釀一段時間才行。
眼看二十多天過去了,兵部主事見沒有任何消息,于是又派人給蕭顯送上幾匹綢緞和幾支大型湖筆。很快送禮的人回來說:“蕭老先生每天起早貪黑地在院里耍一根長扁擔?!?
又過了二十多天,兵部主事發現仍然沒有動靜,于是又讓親信給蕭顯一些上好的徽墨盒宣紙,送禮人回來稟報說:“蕭老先生正在屋子里吟詩,說再過一月就可以寫了?!?
可是,兵部主事第二天接到了新任薊遼總督代皇帝要來山海關視察山海關掛匾事宜的一份急信,預計三天內到達。兵部主事得到消息后,馬上讓人抬著那塊木匾和一壇子墨汁趕往蕭家。

到了蕭家,兵部主事就把兵部傳來的急信之事向蕭顯敘說了一遍,蕭顯不敢怠慢,立刻行動起來。他提筆在匾前一邊走,一邊端詳,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大笑。忽然,蕭顯凝神屏氣開始動筆。
蕭顯落筆如高山墜石,起筆如飛燕掠食,筆隨身行一會兒功夫,就寫好了“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大家湊前一看,字體雄厚可“下”字缺了最后一點。蕭顯看著大家疑惑的神情,說最后一筆要等掛匾之后再寫。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邊命人把大匾掛在箭樓上,一邊在箭樓上宴請蕭顯。酒過三巡以后,蕭顯來到城樓下,讓書童馬上研墨,他隨手抓起一塊擦桌布,手中一團,飽蘸墨汁,用盡所有力氣朝箭樓上的匾額甩去,墨布剛好落在“下”字的右下角,補上了那一點。

蕭顯為何要這么做,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不過“下”字的最后一點,看起來還真像是后來加上去的。據說,蕭顯書寫的巨匾,現收藏在山海關城樓內,城樓上懸掛的匾額則是后來的仿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