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農村老人們說,年輕時候享福不叫享福,老了享福才是真的有福氣。那么,老人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享福呢?關于此,古人們早就為我們總結出了一些俗語,比如“人老做五事,子女不上門”這句話就廣為流傳。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說年紀大了以后做這五件事,子女會不想上門看望老人。這是為什么呢?五件事又分別指哪五件?本篇內容,筆者就詳細說說這句俗語,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 第一,老人區別對待孩子
在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很多家庭都認為只有生兒子才算是傳宗接代,因此對待兒子和女兒的態度也大相徑庭。在他們的印象中,兒子才是自家的孩子,女兒卻早晚都要嫁到別人家中。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因此父母從小便窮養女兒富養兒子。
長此以往,女兒的心靈會受到創傷,長大后也會失去愛自己的能力,這將成為她們一輩子自卑的源頭。試想大家如果遇到這樣的父母,等他們老了之后,你們還愿意經常探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此老人對待孩子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區別對待,這樣老了才能有更多的依靠。

- 第二,老人經常嘮叨
都說兩代人之間有不可跨越的鴻溝,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老人們年紀大了之后,對于孩子的很多行為都表示不能理解,比如節約了一輩子的老人看不慣孩子們剩菜剩飯,有良好作息的老人看不慣孩子們熬夜不起床、不吃早飯。
這些問題也成了他們經常嘮叨的根源,但這些事情本沒有對錯之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壓力大,周末時讓自己放松一下也很正常,如果這時總是有父母在耳邊嘮叨,難免會影響心情。
雖說子女知道老人們是一片好心,也是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著想,但是在享受時總被打斷心里還是會不舒服。因此,老人老了之后不要經常嘮叨孩子們,適當給他們一些空間。
- 第三,老人倚老賣老
大多數老人都是慈祥和睦的,但也總有些例外。就有這樣一類老人,他們仗著自己年紀大,總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甚至無理取鬧。想必大家在生活中也見到過這樣的人,他們總是對子女提出過分的要求,在做錯事時從來不講道理,只會用一句“我把你養這么大容易嗎?”來回懟。
這樣的老人是自私的,他們只考慮自己,讓自己活得痛快,卻從來不會為子女考慮。所以老人若想要得到子女的尊重,一定要講道理,不能為老不尊。
- 第四,老人控制欲強
很多老人強勢了一輩子,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占有著絕對的主導權,盡管年紀大了,但這樣的習慣卻早已養成很難改變了。子女們遇到這樣的父母也是很無奈,他們從小就接受父母的管控,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到自己的婚姻大事,都要由父母來掌握主導權,一旦違背,就會得到教訓。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只會想逃離到離父母很遠的地方,到父母無法控制的地方。在父母老了之后,孩子們自然也不愿意多探望他們,所以大家在教育孩子時,最好改變這種強勢的做法。
- 第五,老人愛逞能
年紀大了有一顆年輕的心是好的,但是也不得不服老,畢竟年齡的增長會讓身體各項機能走下坡路。對于一些重體力活,老人們要適當讓子女去干,不要覺得自己身子骨好,總是逞能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
這樣不僅不會減輕子女的負擔,反而會造成自身身體的傷害,比如骨折等。一兩次還好,次數多了,難免會給兒女帶來困擾,過度影響他們的生活。因此,老人年紀大了以后就要服老,不要逞能。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對于俗語“人老做五事,子女不上門”有了一定的了解。都說老年生活是用來享受的,但是,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卻看不透。雖說年紀大了,可心態卻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放平,這樣只會越活越累。
老人們還是要盡量少做(或不做)上述五件事情,這樣子女才會對自己更加的親近和愛戴。對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