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毛主席聞訊后欣喜地寫下了一首七律,事后卻隨手扔進了廢紙簍。秘書田家英如獲至寶地把它撿起來,小心“珍藏”。

直到1963年,毛主席詩集編輯出版的時候,田家英才把它拿出來。當時毛主席都不記得自己寫過這首詩了,它就是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一、《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賞析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白話翻譯:
南京鐘山上面烏云密布,一場暴風雨驟然降臨,那是人民解放軍威武的百萬軍隊,渡過了長江。
人說鐘山就像是一條盤龍,而石頭山則像是一只蹲著的猛虎,它們共同守護著南京這塊風水寶地——“帝王之城”。然而如今地覆天翻,打破了這個神話,叫人怎能不情緒激昂呢。
此時此刻,我們不應該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更應當鼓起剩余的勇氣,去追擊那些窮途末路的敵人。千萬不要為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為了虛名,斷送了革命的成果。

看到眼前發生的一切,上天如果也有人類的感情,只怕也會變得衰老吧。可是歷史的自然規律是無情的,五百年滄海,又變作了桑田。
二、詩中包含的8個典故
在毛主席這首詩里面,一共包含了8個典故。
第一個典故,就是“百萬雄師”,語出元代伯顏《詠鞭》中的:“雖然三尺無鋒刃,百萬雄師屬指揮”。百萬是虛指,表示人數眾多的意思,這四個字背后其實并沒有復雜的故事。
第二個典故,就是“虎踞龍盤”。南京古時叫金陵,是六朝古都。相傳,三國時期這一帶是吳國的都城建業。
劉備聯吳抗曹之時,諸葛亮作為軍師,曾經來考察過當地的地理環境。他指出鐘山像一條盤龍,石頭山像一只蹲著的猛虎,有帝王之都的氣象。
換句話說,南京的地理風水,適合作為國都。從此以往,歷代文人都愛把這“虎踞龍盤”的典故,寫進自己的詩文里面。

然而,南京城軍事地理位置與風水再佳,千百年來,還是不斷地被人攻占。如今人民解放軍攻占了南京,改朝換代就是一夕之間,叫人怎么能不心生激昂之情呢?
第三個典故,就是“天翻地覆”,此語出自唐代詩人劉商《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中的:“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從前國民黨是中國的統治者,古代人管統治者叫“天子”,意思是上天的兒子。如今人民解放軍把“天”都給翻了一個個兒,徹底將國民黨消滅,所以叫天翻地覆。
第四個典故,就是詩中的“慨而慷”三個字。有人說,我只聽說過“慷慨”,可是什么叫做“慨而慷”呢?這里又要提到三國另一個名人,大軍事家兼文學家曹操了。
曹操曾經寫過一首非常著名的《短歌行》,其中有一句詩就是“慨當以慷,憂思難忘”。這里的“慨”和“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詩詞界的泰斗葉嘉瑩先生曾說,古人用“慷慨”,不是指在錢財上不吝嗇,而是指一種感情激昂的樣子。

毛主席喜歡曹操的詩歌,于是把“慨當以慷”化用成了“慨而慷”,意思是說: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聞到喜訊以后,讓人產生了一種激昂的情緒。
第五個典故,就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里說的是關于項羽和劉邦爭霸的故事。
當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陳勝吳廣起義后,項羽和他的叔叔項梁也起兵響應,扛起了義軍的大旗。接著,劉邦也帶著自己的人馬,在亂世中殺出了一片天地。
項羽有楚國貴族勢力的幫助,所以他的兵馬遠勝于亭長出身的劉邦。但是論到玩弄心機,項羽就遠遠不是劉邦對手了。
公元前207年,劉邦先項羽一步殺入了咸陽城,自己當了關中王。可是誰料項羽率40萬大軍趕到,逼劉邦向他俯首稱臣。但是沒過兩月,兩邊就打起來了,爆發了著名的“楚漢之爭”。
又過了幾年,項羽打敗了劉邦,并且還拿了劉邦父親和妻子當人質。結果劉邦就開始玩起了心機,騙項羽去“結盟”。盟約達成之后,項羽馬上就放了人質。

沒想到,劉邦立馬翻臉不認人,一舉消滅了項羽的軍隊,逼得項羽自刎于烏江。項羽一時的心軟,斷送了四十萬楚軍。也斷送了楚國復國的希望,實在是不值得。
毛主席寫這首詩之前,曾經和李銀橋一道去聽京劇《霸王別姬》。看到烏江自刎這段,流淚滿面,接連說著:一定不要學項羽,我不要學,你們也不要學。
那么,毛主席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那是因為在人民解放軍攻克南京前,國民黨還想著“劃江而治”,各占半壁江山。但是毛主席不同意這種看法,事實證明毛主席更有戰略眼光。
第六個典故,就藏在前一個涉及項羽的典故當中,就是“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沽名”,它的原意是“沽名釣譽”。這個成語出自《管子》:“釣名之人,無賢士焉。”
意思是用金錢購買,或者是以欺騙的手段得到名譽,沒有賢良的人。不過毛主席將它用到這首詩中,是指不應當為了贏得寬厚仁義的“虛名”,作出錯誤的抉擇。

第七個典故,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典出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賀以漢代宮廷里一尊銅像的視角,描寫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歷史風云變幻,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英雄豪杰也早就已經云散煙消了。一想起這些事,就連蒼天也會因情而衰老吧。
但是《老子》有云:天地無情,以萬物為芻狗。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不可變更的,也是無法變更的。
第八個典故,就是“滄海桑田”的故事,它出于東晉道學家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是作者筆下的一個仙女。
有一次,麻姑去給人拜壽的時候,在席上和一名叫王遠的仙人聊天,提到自己曾經三次親眼見到滄海變成陸地。這里講的是道家認識下的自然規律,陰極必陽,盛極必衰,周而復始。
結語
毛主席和國民黨眾多官員都打過交道,時間長達數十年。彼此也曾經放下恩怨,一起抗日救亡。所以說見到國民黨政府的覆滅,在高興之余,也很難不產生別樣的情愫。

孫中山創立民國的時候,國民黨也曾經代表著中國最進步的力量;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國民黨內部也涌現出了無數的抗日英雄。
突然之間地覆天翻,國民黨的結局,自然會讓人產生“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無限感慨。然而革命勝利在望,毛主席不愿意學習項羽,在大是大非上作出錯誤的選擇。
況且那時的國民黨早已經腐朽不堪,又長期讓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那么共產黨就應該順應天道,取代國民黨,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再讓歷史的滄海,變作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