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的娛樂活動沒有那么豐富,閑暇的時候常常以吟詩作詞作為消遣。
雖然現在流傳下來的大部分詩歌都是著名詩人寫的,不過在那個時候寫詩可并不是詩人的特權,尋常百姓興致高的時候可能也會作詩抒發自己的感情。
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有許多并不精通管理的國事,反而對作詩很有天賦與才華的。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亡國之君李煜,雖然作為皇帝并不是非常成功,但是卻給后代留下了許多經典的詩詞作品。
相比起李煜,劉邦的詩可能就沒有那么出名了,甚至還有人根本不知道劉邦會寫詩,稱他是一個文盲。事實上,劉邦曾經寫過的兩首詩也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甚至超過了乾隆的四萬首詩詞,那么這兩首詩是劉邦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的呢?

草根出身,發動起義
大家之所以認為劉邦是一個文盲,主要原因就是他出生于草根家庭。不過根據歷史記載,劉邦出生的家族可并非世代都是農民,他的祖上也曾經有人是官員,只不過漸漸沒落了,到了劉邦父親這一代成了農民。
劉邦多少還是受到了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從小就有讀書習字的習慣。雖然父親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但是劉邦卻對種地沒有任何興趣,更不想去幫忙。在別人看來,劉邦這種行為無異于是游手好閑,所以大家都覺得他以后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和成就。

沒想到整天都想著給自己找出頭之路的劉邦,還真的碰到了好機會。這一時期的國家處于秦王統治之下,但秦王是一個暴虐無道的人,百姓早有怨言。漸漸地,各地開始爆發起義,劉邦也帶領著自己的兄弟加入了起義的隊伍,并與項羽結為了兄弟。
衣錦還鄉,寫下《大風歌》
如果拿劉邦與項羽進行對比,顯然項羽更勝一籌,所以最開始劉邦甘拜下風,奉項羽之命為漢王。不過劉邦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心底里對這樣的安排其實從來沒有服氣過,背地里也一直暗暗努力,運籌帷幄,希望有一天能夠取而代之。

這首詩表達了劉邦高昂的情緒,雖然只有簡短的三句,但是“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與“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兩句不僅表達了他衣錦還鄉的喜悅,還體現出他想要將天下建設得更加繁榮的向往以及豪情壯志,是一首非常經典的詩歌。

無奈退位,作《鴻鵠歌》
在劉邦的一生中,兩位女性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位是他寵愛的戚夫人,而另一位則是他的原配呂雉。劉邦不僅偏愛戚夫人,更偏愛她生下的聰慧兒子劉如意,在世時多次產生過改立太子的想法,不過一直未能實現。
關于立太子的事情,劉邦的態度一直搖擺不定。沒想到后來,呂雉竟然為自己的兒子請來了隱居很久的賢人輔助。劉邦深知大局已定,自己不得不將皇位交給嫡子。此時的他不僅年紀很大,而且重病纏身,做出這個決定實在非常無奈又無力,甚至自己已經沒有辦法把握政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作出了自己第二首經典詩詞——《鴻鵠歌》。相比第一首歌的豪邁,這首詩歌顯然更加消沉,表達的是劉邦對自己去世之后的憂慮。他知道嫡子劉盈是一個非常軟弱的人,如果劉盈做了皇帝,朝政恐怕會受到呂雉的干擾,而他寵愛的戚夫人和兒子劉如意也不會有好下場,所以整首詩詞憂心忡忡。
結語:
劉邦只做過兩首詩詞,相比起一生創作了四萬首詩歌的乾隆來說,在數量上無疑是輸了,不過在質量上卻是穩穩地贏了。雖然出生于農民家庭,但劉邦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了命運,不僅統一了天下,還留下了這樣兩首經典的詩詞。
劉邦的這兩首詩都寫于他人生中非常關鍵的時刻,一次是他衣錦還鄉,另一次則是他無奈退位。雖然劉邦留下的詩詞數量很少,但每一首都是精品,都表達了他在人生關鍵時期真實的情感,成為了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