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1-2-26 10:04:27 訪問次數:1379
|
|
唐詩是喊出來的
坊間有謠詞:詩經是唱出來的,魏晉的詩文是閑出來的,唐詩是喊出來的,宋的詩詞是想出來的,元明清的是仿出來的,現當代的是謅出來的。這謠究竟是誰發明的?高人隱士?山寨達人?還是賴頭和尚?就不必過問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倒是覺得,有的話,有一定道理。且說“唐詩是喊出來的”。
不光唐詩是喊出來的,大唐也是喊出來,那是高天厚土齊發力,喊出來的一個金色朝代——要是當時有無人機,沿地球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拍兩圈,最最靚麗的景色,一定是大唐這片土地。
從人口,到經濟,到百姓的福利,到軍事力量,到文化影響力,大唐都開創了之最——“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span>di都長安,是世界的zheng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每天都有萬國使團,來朝拜、來學xi。如果說“厲害”,恐怕只有那個朝代才堪當——“厲害了,我的大唐”。
有什么樣的zheng治經濟,就有什么樣的文化氣象。開明、開放、富裕,勢必帶來文化藝術的繁榮,這是鐵律。藝術家們的小宇宙一旦爆發,文學藝術不想燦爛都不行。
“喊”,怎么理解呢?“喊”的本意指大聲說話,放開嗓門叫,吶喊;這里當然包括其本意,但又不局限于其本意。“喊”更是一種精神狀態,是蘊含在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激情,那激情,有時表現為昂揚、向上、豪邁、奮進、激越、絢麗,有時表現為按捺不住的呼嘯前行。這種精神狀態,在大唐不是孤立的、個體的存在的,而是廣泛地植根于藝術家群體中;不是在哪一個藝術板塊,而是在整個藝術領域:
寫字的“喊”,有了“顏筋柳骨”,(筆劃)肥,肥得茂盛、渾厚;(筆劃)瘦,瘦得筋骨、勁道。畫畫的“喊”,誕生了畫圣,線條變得出神入化;寫詩的“喊”,不得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詩歌氣場,從天而降。大唐詩歌之美,登峰造極,無與倫比。
國人骨子里有悲秋意識。西北風一吹,哀聲一片;葉子一落,滿目皆衰。而能喊的大唐詩人,就不這么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之一節選)
怎么樣?一點悲戚色彩也沒有吧?這豪氣,這詩情,真是杠杠滴!這么昂揚的秋詩,在其它朝代,真不大見咧!
“離別詩”也如此。文學作品中,寫離愁別緒的多如牛毛,贈別詩,是其中一種。唐之前、唐之后,送別詩大多哭哭啼啼,表達“黯然銷魂”的情感。但大唐詩人眼中的別離,就各色: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不妨還原一下:作者王勃與其朋友杜少府依依惜別,知心的話兒,怎么也說不完。因為他知道,朋友所去之地,山高路遠地又偏,沒有親戚沒有朋友,因而一再勸慰,以緩解朋友心中的不快。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年輕的詩人,望著遠去的朋友的背影,大聲喊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要說杜少府,就是一千多年后的我們,聽到這發自肺腑的叮嚀,也如春風化雨般舒坦?!端投派俑问裰荨芬桓谋帷㈦x愁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耳目一新。王勃讓離別詩不再小家子氣,煥發大格局。
其實,最先觸動我,讓我把唐詩與“喊”往一塊湊,相信“唐詩是喊出來”的,是王維的五言詩《使至塞上》的金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呵呵,這樣的豪邁氣概,不喊怎么會出來?!且由衷感到,單個喊都不行,得一批人喊,一批裸露著胸膛、赤膊上陣的壯漢,站在大漠中央,沖著西下的夕陽,聲嘶力竭地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喊給誰聽?喊給駐守邊關的將士聽,讓他們挺起胸膛,有我大唐;喊給對面的敵人聽,莫輕舉妄動,這里是大唐!喊給自己聽,撐住,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王維寫此詩時,心里并不痛快。他這一喊,把積郁已久的悶氣、晦氣,一喊而光;也愣是把一個不毛之地,喊出了恢弘氣勢的“千古壯觀”。
王維是多棲藝術家,精通詩、書、畫、樂,還是傳說中的白富帥,錦衣玉食的公子哥,都能不顧及斯文,沖天一喊,遑論他人乎?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ā侗囆小罚?/span>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而他最被后人看重的詩,是在暮年喊出來的《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先不管詩格詩韻等內涵,只這氣勢,就把人震住了。胸中得駐著什么樣的力量,才有這氣吞山河的霸氣?三年后,詩人離開了人世,而這首詩,直到今天,都綻放著光芒。
最能喊,最會喊,最敢喊,且喊出了花樣的,非李白莫屬。
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對功名事業的向往。然而,天不遂人愿,仕途不得志,他的大半生都在路上。他走到哪里,醉到哪里,也喊到哪里——他活了62歲,喊了近千首詩,他有太多的詩,膾炙人口,耳熟能詳。他的可愛、可敬在于,他追求卻不囿于功名;求而不得,不影響他痛快人生。他依然豪氣,依然灑脫,依然“糞土萬戶侯”——后人為什么那么那么那么(重要的事情強調三遍)喜歡他?除了他是詩仙,還因為他活出了特立獨行、卓然獨立的人生狀態。得意的、失意的,都能在他的吶喊中,找到共鳴。
我最喜歡《將進酒》,覺得這首詩最能代表他的人生狀態。詩中,詩人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打造了一個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強烈的感情色彩,噴發式的抒情方式,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都在聲聲吶喊中恣意揮灑——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樣的詩句,用筆根本寫不出來,得喊!小聲喊都出不來,得高門大嗓、青筋暴露地喊,才激情澎湃到這樣無節制,卻直擊讀者的靈魂。
大唐存在了289年,涌現了2873名詩人、49403首詩篇。這幾首詩,只是滄海一粟。當然,在將近5萬首詩中,也不都像李白、杜甫們這樣喊得“逆而不衰,郁而不沉”;頹廢的、低迷的,是有的——但,終究不是主流。大唐的文脈,總體是陽光的、奔放的、冒著騰騰熱氣的,這是盈盈于心的文化自信賦予的。而能代表大唐詩歌的,只能是“喊”!至于初唐、晚唐,或許可以這么說,初唐有喊的端疑,晚唐有喊的余韻。
那么,請允許我也喊一聲吧——
“厲害了,那一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