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品現于事,心藏于身。”
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里,藏著他的學識、見識、品格和修養。而這個反應,也決定著他的生活品質。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么味道。
但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態度,卻能左右問題解決的方式,從而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1
翁同龢曾寫過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古人講究“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因此那時的衣服上,大多會佩戴玉質的“禁步”,也就是行走間要保持安靜,不讓玉飾發出一絲聲音,意在為人處世要時刻維持“靜”的狀態。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一個人身心寧靜,思慮才能周全;思慮周全,才能有所收獲。
楊絳先生留下的回憶錄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一句“不要緊”。
家里門軸壞了,關不上門,她笑著說“不要緊”;
丈夫頭上長了個疥瘡,心情煩躁,她安慰“不要緊”;
家人每每遇到郁悶的事情,她也會溫柔地勸道“不要緊”。
她一生平靜從容,似乎從來都不曾慌亂過。
簡單的“不要緊”三個字背后,藏著的是楊絳“冷靜求穩”的處世哲學。
我們常說“急中生智”,但大多數情況下是“靜中”方能“生智”。
生活如同拳賽,越是心浮氣躁,越容易自亂陣腳,失去對對手的理性判斷。
唯有靜下心來,控制住情緒,沉著應對,才能見招拆招,取得勝利。
大事當前,心靜方能從容。
2
曾國藩說:“世事多因忙里錯,且更從容。”
生活中,許多人做事總急于求成,認為越“快”越好。事實卻恰恰相反,我們匆匆忙忙地去做一件事,慌亂之中很容易出錯。
沉住氣慢慢來,看似“耽誤”了進度,結果卻更為圓滿。
緩,是先緩平心態,認真觀察,理清思路,確定方案,是給之后行動的準備時機,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古人云:“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
人在盛怒之下,忙亂之中,智商幾乎為零,被情緒所支配,最終買單的是自己。
與其忙亂中出錯,莫不如緩下來慢慢做好。
遇到急事時緩一緩,給自己一個做事的心情和環境,然后沉浸于此,忘我工作,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急則變,事緩則圓。
生活越是忙亂,就越要沉得住氣。當心態和行動都穩穩的,問題終會解決。
3
《易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遇到困難的時候,堅持未必正確,懂得變通才是智慧。
事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往往會陷入瓶頸。變化之后才能通達,通達之后才能長久。
成大事者要有遠見,此路不通,那就另尋他路;他路不通,不妨再拐個彎。
學會變通,才能在人生路上“彎道超車”。
戰國時期,鬼谷子經常親自監督孫臏和龐涓排兵布陣,進行實際操練。
一次,鬼谷子擺了“三二一”和“一二三”兩個陣圖,讓兩徒弟選擇對抗。
“三二一”陣圖即前排三人,中間二人,后排一人;“一二三”陣圖即前排一人,中間二人,后排三人。
龐涓一看“三二一”的陣圖,重兵在前,難攻易守,就搶先說:“我選用‘三二一’陣,讓師兄孫臏的‘一二三’陣進攻吧!”
孫臏深知龐涓好勝逞強,總好占上風頭,只好部署自己的兵力去迎戰強敵。
他把武藝高強的勇士放在前排,采取各個擊破的戰術,突破了前衛。接著以人盯人的戰法和散勢包抄法最終擊敗了龐涓。
龐涓心中不服,要求重來,這次他用“一二三”陣攻孫臏的“三二一”陣。
可是,沒想到調換陣圖之后他仍然被孫臏打敗了。
鬼谷子走下山坡,來到龐涓面前說:“今日破陣,孫臏比你智高一籌,取勝的原因有二,一曰多變,二曰地利。
我所布的陣圖,絕不是一成不變,記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要結合作戰實際,靈活機動,才能取勝。”
事有多面,想要看清事物本質,就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觀察。
任何事物都有多個角度,站在不同角度,都會有不同答案。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而不是“死磕”;是面對現實環境,懂得轉彎迂回和成長,而不是橫沖直撞或逃避。
懂得變通,事情也許沒我們想象的那么難。
人生于世,我們要面臨無數的事情和選擇,遇事沉穩,懂得變通,困難自然就少了。
▽
人這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事。
我們無法左右事情的發展,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
處人生大事愈宜靜、處人生急事愈宜緩、處人生難事愈宜變。
一步一修行,一歲一成長。
就如璞玉雕琢到最后,可見珠華潤光流轉。
人生修行到最后,不過修的是“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