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3-12-28 15:51:17 訪問次數:934
原標題:把創新“金點子”變成解難“金鑰匙”
寒冬時節,第78集團軍某旅組織開展雪地駕駛訓練,錘煉官兵作戰技能。
張彥君攝
新聞回顧
6月7日,本版刊發了一篇來自第78集團軍某旅的報道——《訓練成果以官兵名字命名》,主要講的是:面對練兵備戰中遇到的難題,官兵們結合任務和部隊實際,積極開動腦筋,摸索出各種解決辦法。為持續激發創新活力動力,引導大家崗位建功、戰位立功,該旅將這些成果以提出者的姓名命名,并載入旅史。
半年多過去了,這項激勵措施效果如何?他們又取得了哪些創新成果?部隊戰斗力建設有什么新變化?請看本報記者的回訪。
寒冬時節,記者走進第78集團軍某旅訓練場,一場北部戰區陸軍組織的年度軍事訓練檢查考核正在火熱進行。
調整后視鏡、方向右打滿、轉彎處收油……經過一番緊張有序操作,運輸連15名戰士順利完成駕駛專業抽考。沒多久,考核結果出爐,這些駕駛員的成績均達到“優秀”標準。
走下訓練場,看著一個個自信從容的戰士,記者立刻上前與他們攀談起來。細問之下,大家笑著說:“我們使用的駕駛技巧,正是之前登過報紙的‘路偉倒車法’。”
一旁的運輸連干部閆隆基滿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這半年來,“路偉倒車法”提出者、三級軍士長冀路偉全身心幫帶戰友,至今已帶出10多名班長骨干。在不久前舉行的“存瑞杯”軍事比武中,連隊戰士使用“路偉倒車法”再創佳績,一舉包攬前三名,其中一人榮立三等功、兩人獲嘉獎。
漫步營區,記者注意到,該旅營連信息視窗、黑板報等“六小陣地”,處處可見冀路偉、劉建、孫天樂等人的名字,他們摸索出來的訓法成果被專門列入“功勛榮譽”版塊置頂顯示,吸引不少官兵駐足觀看,顯露出羨慕之情。
“以官兵名字命名訓練成果,不是為了制造什么噱頭,而是依靠官兵主體力量,匯聚官兵智慧力量,破解練兵備戰中遇到的難題。”該旅領導介紹,在這種方式激勵下,一大批官兵自發組成小組,按照專業領題攻關,展現出驚人的創新活力,以前一些“不敢碰、練得少、進展慢”的險難課目,如今也迎來了“挑戰者”,全旅上下研訓謀戰的氛圍日益濃厚。
在某連五班,戰士們講起今年第四季度舉行的一場直瞄射擊比武考核。令記者吃驚的是,在這次比武考核中打出“滿堂彩”并一舉奪魁的炮班,全部由入伍不到兩年的戰士組成。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記者在瞄準手于龍身上找到了答案。
于龍是一名大學生士兵,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但直瞄射擊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度大,最終能打出什么成績,他心里也沒底。為此,在比武考核前,該連專門把劉建從兄弟連隊請過來,給于龍“開小灶”,于龍很快掌握了“劉建修正法”的操作要領。比武考核當天,于龍快速精準鎖定目標,引導火炮發發命中。“原來‘劉建修正法’這么管用!”事后,一些此前對“劉建修正法”不怎么認可的老兵也心服口服,開始主動學習借鑒。
在該旅訓練專修室,記者見到了劉建。此時的他,正站在自行火炮模擬系統旁,指導新兵張鈺學習自己的“絕技”。瞄準方位、測定距離、裝定參數,張鈺使用“劉建修正法”不斷修正火炮射擊諸元,伴隨一聲轟響,顯示屏上的“敵”裝甲目標被摧毀。
這段時間,正值復訓補訓“黃金期”,劉建變得比平時更忙了。他主動申請擔任火炮瞄準專業教練員,將自己的“獨家秘笈”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戰友,幫助他們練強專業技能、提升訓練水平。
“你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記者打趣道。
“‘劉建修正法’雖然以我的名字命名,卻屬于全旅官兵。如果能有更多的戰友因此受益成為骨干人才,甚至超過我,這不是比修正法本身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嗎?”劉建平靜地回答。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從官兵中來,到官兵中去。回訪中,記者明顯感到,雖然這半年來,還沒有新命名的訓練成果,但官兵們為之奮斗進取的勁頭始終未減——
修理技師修文海自制降溫工具,某型裝彈車發動機故障大幅減少;火炮技師劇燕偉研制檢測套裝,解決了某型火炮箱體電氣信號測量不便問題,提升了火炮發射效率……在該旅,類似這樣的創新探索還有不少,有的處于攻關階段,有的漸成雛形,有的已接近尾聲,只待實戰的檢驗。
前段時間,該旅組織開展了“軍事訓練大家談”活動。活動中,官兵們討論熱烈,腦洞大開,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提升戰斗力的“金點子”。該旅一位領導表示,在這些“金點子”中,有好幾個具備成為實用訓法的潛質。
“從‘想法’到‘做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位領導介紹,今年以來,他們努力做好訓練成果命名的“下篇文章”,將創新成果與“雙爭”評比掛鉤,研究出臺量化評估方法,樹立起“人人都可創新、人人勇于創新、人人共享創新”的鮮明導向;同時,健全鼓勵創新的制度機制,依據有關規定下撥專項資金,支持基層探索實踐,努力把官兵們提出的一個個創新“金點子”,變成一把把解難“金鑰匙”。
“軍事領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任何墨守成規、坐等觀望,無異于作繭自縛。”這位領導表示,現在的官兵學歷越來越高、思想越來越活,要把他們的聰明才智充分挖掘出來,把他們的敢拼敢闖精神完全激發出來,推動戰斗力建設更上一層樓。
回訪手記
涵養源頭活水 催開創新之花
■馮 升
在基層部隊實踐中,官兵自己動手革新創造的事例數不勝數。第78集團軍某旅用官兵姓名命名訓練成果的舉措,突出個人貢獻、尊重官兵付出、注重實用導向、更具激勵效果,讓編者眼前一亮。
雖然說,按照人們習慣的定義和標準,該旅的一些訓練成果可能算不上發明創造,但從實際效果看,對解決部隊訓練難題、推動戰斗力建設卻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而且,比起某一項具體創新成果,借此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激發人人思戰謀戰的熱情,更顯難能可貴。
基層官兵的智慧是無窮的。放眼我軍歷史,如“近快戰法”“郭興福教學法”等,無不是發軔于基層進而影響全軍。進入新時代,我軍基層創新活力充分釋放,不斷掀起崗位練兵、科技練兵熱潮。比如,某信息通信基地成立“高玉華工作室”,先后孵化出20多種專用器械、10余種故障排查法,培養專業技術骨干500余名;第74集團軍某旅成立“潘榮華工作室”,多項革新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第77集團軍某旅成立“創客辦公室”,已推動60余項革新成果落地見效;第80集團軍某旅定期舉辦“軍匠工程”創新成果展,評選“軍匠之星”,燃旺官兵心中的創新之火……
從這些典型案例可以看出,作為武器裝備的使用者、戰法訓法的實踐者,基層官兵對部隊練兵備戰的現實需求、短板弱項最有發言權。裝備操作是否快捷流暢、訓練流程是否科學合理,他們感受最真切、評價最客觀,提出的解決辦法往往更接地氣、更實在管用。
但在現實中,個別領導干部出于安全考慮,有的故意壓制官兵的新想法好創意,生怕“鬧出什么亂子來”;有的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將一些新技術新方法拒之門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有的認為訓練創新是作訓部門和科研部門的事,基層官兵知識水平和動手能力有限,不能“亂作為”……這些思想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基層創新的熱情動力。
當今世界并不太平,“戰爭在下一秒打響”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戰爭形態呈現新的變化。同時,新裝備列裝部隊的速度越來越快、型號越來越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更新訓練理念,改進訓練方法,提升能力素質,把創新活力轉化為創新能力,不斷累積勝勢。
創新的基礎在基層、活力在基層。今年6月,全軍基礎訓練現場會召開,強調要“加快組訓模式創新,推進基礎訓練轉型升級,為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打牢戰斗力根基”。這半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各級深入學習貫徹會議精神,在深化探索新時代基礎訓練方式,推開專長化任教、集約化組訓、模擬化訓練、標準化考核等方面,探索出不少方法路子,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充分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現在,青年官兵學歷水平越來越高,知識結構更加完善,他們渴望在軍營建功立業,干出一番名堂來,實現人生的抱負。越是在這個時候,各級越要為他們厚植創新土壤、搭建創新平臺、提供創新機會,讓每一個聰明的大腦、每一雙勤勞的手、每一顆火熱的心,都各得其所、發光發熱。在此過程中,要用信任、欣賞、發展的眼光看待基層官兵、看待他們的探索,并允許他們試錯,幫助他們糾錯。
有人說:“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基層官兵的創新創造,就是“細小的泥沙”。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愿我們的軍營,不斷匯聚創新的“細流”和“細壤”,涵養源頭活水,催開創新之花。(馮 升 劉 敏 通訊員 李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