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4-3-12 8:04:37 訪問次數:983
二月二,龍抬頭。在中國文化里,“龍”被賦予了眾多豐富、美好的內涵,而“海上仙山”嶗山有很多帶“龍”的地名以及與“龍”有關的歷史文化、傳說故事,春暖花開之季,不妨開啟一次尋“龍”之旅,抬頭皆美好,所遇皆溫柔!
太平宮西院院中巨石上有道裂縫,如果從上往下看,上面的一塊宛如一條睡龍,因此稱為“眠龍石”。傳說這條“睡龍”本是天宮里專管行云布雨的玉龍,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力大無比,二是嗜酒如命。有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做壽,讓他將三大缸重逾千斤的美酒運到蟠桃會上招待眾仙。玉龍知道天規嚴厲,面對眼前的佳釀,即使饞涎欲滴也不敢輕舉妄動。可是酒的香氣太濃了,等搬運到第三缸時,玉龍實在抵擋不住誘惑,便忍不住喝了一口。誰知嘗到滋味后便欲罷不能,很快將一缸美酒喝得見了底,結果一醉不起,被王母娘娘貶到這里看門護院。由于酒的后勁兒太大,這條玉龍至今仍昏睡不醒。從他嘴角流出來的口涎化作這眼“龍涎泉”,被譽為“神水仙液”。大旱不涸,大澇不溢,釀酒泡茶無與倫比,為嶗山名泉之一。據稱過去宮中道士最多時有近百人,一年四季飲用、洗滌、種菜、澆花都取自此泉,千百年來取之不竭。
沿獅子峰下行直走,便來到了猶龍洞。仰口猶龍洞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猶龍洞舊稱“老君洞”,洞內原有老君石像一座,是太平宮創建者“華蓋真人”劉若拙最初供奉老子的地方。作為代表景點,猶龍洞題刻頗多,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極高的考古和文學價值,被稱為猶龍道經。
“猶龍洞”這三字,是由明代隆慶年間(1568年)山東提學鄒善所書,字徑約30厘米。再看位于猶龍洞石階頂端崖石上的“鰲老龍蒼”,為凸刻雙勾,字徑約50厘米,青島市蔡省廬書。
洞口外正上方刻有摘自顧炎武長詩《勞山歌》中“云是老子曾過此,后有濟北黃石公”的詩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龍門”、“二龍門”兩個龍門之間叫做月城,傳說當年著名道士張三豐來這里時曾贊嘆說:“這山如弓,水如月,二龍守城不可越。”月城由此得名。
乘坐索道在空中穿行,可見四周怪石嶙峋,奇峰聳立。東面山巔有一石崮,狀若蛟龍出海,這便是著名的“躍龍峰”。東北方那個寬闊平坦的山口叫“紫英庵口”,翻過山口可去往嶗山東麓一帶。
丘處機有詩云:“三圍大海一平田,下鎮金鰲上接天”。嶗山南線八水河入海口西側的海邊路邊這塊石碑,上書“伏鰲”兩個大字,意即趴著的海龜。該石碑所指的是海岸邊一組形似大鰲的巖體 。鰲是中國傳統說法中龍的一種,龍生九子,各不相同,其中的“鰲”又稱“鼉(tuó)龍”。民間傳說,整座嶗山為巨鰲所化,早在億萬年前即雄踞于此。因有巨鰲保佑,這里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金元時期,著名道士丘處機來到嶗山,遠觀嶗山其形,確似巨鰲靜臥碧波,于是將“牢山”改作“鰲山”,并留下了“牢山本即是鰲山,大海中心不可攀”等傳世名句。
太清宮牌坊,高8米,寬16米,為四柱三門式白色花崗巖架構。由底座、立柱、額枋和字板四部分組成,造型別致,莊重大氣。自下而上分別雕有“事事如意”、“十二生肖”、“龍形”、“福祿壽”、“鶴鹿同春”等圖案,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其中牌坊上的龍共有101條,象征著嶗山大清宮在山東眾多道家廟宇中百里挑一。另外在牌坊的側面雕有“蝙蝠”、“金錢”和“壽”字等民間喜聞樂見的“福祿壽”圖案。
太清游覽區內一棵虬枝盤曲的古樹叫龍頭榆,已有1100余年的樹齡。它學名糙葉樹,是一種榆科植物,一般生長在江浙一帶,屬于南方樹種。因為樹形長得像龍頭,故稱龍頭榆。這棵樹是唐朝末年由來自河南的一位高道李哲玄親手栽植的,李哲玄是嶗山歷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敕封為“真人”的道士,活了115歲。因為龍頭榆植于唐代,所以又名唐榆。當地人有個說法,叫“摸摸老龍頭,一輩子不發愁”。
老子像于2011年破土動工,2016年5月建成,為鑄銅構件,凈高36.9米,底座28米,用銅150余噸。三六九是道教中的吉祥數字,以三為大,六為貴,九為尊,立意深遠。老子像是根據唐代“畫圣”吳道子所畫的老子形貌,并借鑒孔子贊嘆“老子猶龍”之觀點而設計。造像面部采用龍的形貌特征,額頭頂大、眉骨凸出、兩眼深邃、面容清古。左手食指指天,右手指地,意為“開天辟地,唯道獨尊”,表示這是先天老子太上老君,為道的化身,是道教開天辟地創生萬物之創世神。
老子神像底座上刻有九條龍,取九龍捧圣之意;下刻《道德經》八十一章。在神像右下側,有一用天然花崗巖巨石雕刻而成的石牛,為老子坐騎,重三千余噸。
龍潭瀑又稱“玉龍瀑”,是嶗山落差最大的瀑布。瀑水源自嶗山南麓的三條溪流,它們在龍潭瀑上方匯成一股激流,又從高約30米的懸崖陡壁奔騰而下,形成了瀑布。由于崖高水急,瀑水凌空飛瀉,宛如一條白龍從云端騰起落入潭中,瀑擊潭水,聲若龍吟,氣勢雄偉壯觀,故稱為“龍潭瀑”。瀑水跌落的水潭,稱“玉龍潭”。
狂瀉而下的瀑水由于落差較大,山谷中風勢又急,水流在空中被山風撕碎,形成濛濛細雨。瀑水入潭,濺起滿谷水霧,站在潭邊如同置身雨中。這就是嶗山十二景之一的“龍潭噴雨”。
龍潭瀑氣勢壯觀,水色秀麗,音韻激昂。傳說很早以前,有條白龍因違犯了天規,被玉皇大帝貶下嶗山。沒想到這條白龍惡性不改,竟變成一個英俊男子,干起了欺男霸女的勾當。它的惡行再次惹惱了天庭,玉皇大帝便派張天師前去懲罰。二人在山中拼力斗法,最后,白龍被張天師斬于澗谷陡壁處,變成了掛在這里的一道瀑布。
嶗山二龍山風景區位于嶗山仰口風景區的北側,南面緊臨仰口風景區和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鄰王哥莊辦事處和青島海濱觀光大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經由嶗山旅游公路和青島海濱觀光大道均可到達,景區內山水相依,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基礎設施完備,其中的曉望水庫、塘子觀水庫,是優質嶗山水源地。
嶗山二龍山景區是嶗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景區內古樹參天,奇石林立,山清水綠、碧潭清溪,自然風光秀麗。主要景點有曉望疊庫、塘子觀、甘露泉、星石山、太平頂、望望崮、仙人柏、皇嶺后、虎頭山、大拇指、光光崮等景點,曉望、塘子觀疊庫周邊還有北宋、明清時代的石刻和宋代書法家趙孟頫來游所題的詩詞等人文景觀。景區還是悠久的茶文化發源地,種植嶗山茶上千畝,最老的茶樹已有30多年。
雕龍嘴村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6.5公里處,有一山海奇觀——“雕龍嘴”。只見海岸一岬角深入海中,懸崖下插大海,石巖顏色赤黃,遙望形似龍頭。
明永樂年間,孫氏從云南(山西大同以南)窩洛村遷此定居,為念故情,仍用原村名。后來陸氏遷至白沙河南岸定居,稱南窩洛。南北窩洛一河之隔,為區分村名,因“北窩洛”村后的山崗上有一石酷似手搖羽扇仰臥的孔明,故在土改時將“北窩洛”改名為臥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