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偏偏有些字還長得有些相似,讓人傻傻分不清楚,比如刅(chuāng,古同“創”)與辦,冡(měng,古同“蒙”)與冢,夭和天等,而“戍戌戊戎”這四個字乍一看,很多人都會搞混,只會讀2個。
在學校的課本上,我們會學習到清末的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百日維新,屬于以康有為、梁啟超師生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而進行倡導、提倡科學文化,改革等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也是光緒帝與慈禧的較量,不過光緒帝最終敗了,慈禧重新站在了幕前,又因此誕生出了戊戌六君子。
雖然變法最終失敗,光緒帝遭到了軟禁,但此次變法促進了我國的思想解放。而只看“戊戌”兩字,許多人都認識,但“戍戌戊戎”四個字并在一起,就常讓人摸不著頭腦。

“戍”字的讀音為“shù”,如戍邊戰士,將這個字拆分為二,就是“人”和“戈”,戈則是武器,人拿著武器駐守在戍邊,為的是保家衛國,《說文解字》中對此的解釋為“守邊也。從人持戈。”
“戌”的里面是一橫,讀“xū”,可以指十二地支的第十一位,《論衡·說日》中講到:“五月之時,日出于寅,入于戌。”另外還可指十二生肖中的“狗”;若是用于方向,便是表示西北方向;如果是用于五行,則是“土”。
而維新變法發生于1898年,這一年是戊戌年,即狗年。
“戊”字的里面啥也沒有,讀“wù”,它的本義是斧鉞等一類的兵器,不過在數千年的因上市期,這個字就已經被假借做天干第五位的代稱。《說文解字》中對“戊”的解釋是“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屬皆從戊。莫候切。”
“戎(讀“róng”)”的意思與“戍”的意思相近,“戍”為駐守,“戎”的本義為武器的總稱,后來引申為了“軍人”,即與軍事有關的事情。

雖然一眼看到“戍戌戊戎”四個字,可能反應不過來,但一句順口溜便可記完它,這句順口溜便是“橫戌點戍戊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
順口溜在我國也是屬于一種語言現象,讀起來朗朗上口,饒有意思,現如今我們在考普通話等級時,就常常使用順口溜做練習。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成體系的漢字便是甲骨文,雖然漢字是世界上難學的字體,但一個字,便有其形成的歷史,包含其自身的意思,而最早的漢語字典則是東漢時期許慎所編寫的《說文解字》,其中收字有9353個。
而《說文解字》的正文部分便是重點在于字形的分析,可見在數千年前,人們就注重漢字的應用,以及如何讓人很好的理解這個陌生的字。

事實上,漢字也是優美的,中國書法則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人”字簡單,一撇一捺,但如何做人,卻是一門精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