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狠狠综合_欧美自拍偷拍一区二区_欧美亚州综合_成人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小视频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文苑雜談
文苑雜談
推薦信息
Recommend
熱門信息
Hot

范仲淹的慈善事業

發布日期:2021-8-6 10:47:05 訪問次數:1237

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于經濟戰》《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表各類專欄文章數百篇。

范仲淹是古代著名的改革家、文學家,除政治和文學上的成就外,他還是一位憂國憂民、心系百姓的名臣,他所創辦的義莊、義學,開創了中國古代慈善事業的新模式。

憂樂天下

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作為封建時代的大臣,范仲淹提出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為百姓幸福出力, 展現出遠大的政治抱負,這樣的“憂樂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

范仲淹的博大情懷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范仲淹出生于北宋初年,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父親范墉是一名基層官吏,擔任過武寧軍節度掌書記等職。范仲淹2歲時父親因病去世, 留下孤兒寡母,為求生計,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長山(今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朱家,范仲淹改名為朱說。

人生不幸沒有擊垮范仲淹的意志,反而激勵他養成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品性。在很小的時候, 母親就折樹枝在沙土上教范仲淹識字,長大以后,范仲淹告別母親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一心苦讀。為節省生活開支,也為了進一步磨礪意志,范仲淹每天用2升小米煮粥,放上一夜,待粥凝固后用刀切成4塊,早晚各食2塊,頂多配一些腌菜佐食,這就是“劃粥斷齏”的故事。

靠著這種頑強的精神,加上過人的天賦,范仲淹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朱說”之名考中乙科第97名,由一介寒儒成為進士,從此走上從政之路。范仲淹初任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等職,于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 出任參知政事,成為宰相,發起“慶歷新政”,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進士及第后范仲淹就上疏皇帝, 請求恢復范姓。范仲淹特別敬佩南朝梁人江淹的才識品德,江淹也少年喪父,但孤貧好學,范仲淹景仰不已, 所以,待皇帝恩準后范仲淹就將自己由“朱說”改名為“范仲淹”。范仲淹的先祖范履冰在唐武則天時曾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鳳閣即中書省, 范履冰也是一名宰相,“履冰”一詞取如履薄冰、勤謹奉公之意。史書稱范履冰“忠諫敢言,不畏權勢”,這也影響到范仲淹。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范文正公酷好彈琴, 唯有一曲《履霜》。”霜是冰的先兆,“履霜”之意在于防患未然, 范仲淹以此向先祖學習,并以自警, 后世又將范仲淹稱為“范履霜”。

范仲淹一生曾在多地為官, 無論在何處都踐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每到一地,范仲淹都保土安民,大修水利,興辦教育, 深得百姓愛戴。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從今江蘇省啟東縣至阜寧市長達290千米的捍海堰,不僅對當時的百姓生活以及農業、鹽業生產起到重要保障作用,還發揮了“捍患御災”的作用,百姓稱為“范公堤”,其址至今仍在。

史書稱范仲淹“ 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王安石稱贊范仲淹“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蘇軾稱贊范仲淹“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后,憂在人先”,歐陽修評價范仲淹“為人外和內剛,樂善泛愛”“臨財好施, 意豁如也”,朱熹則盛贊范仲淹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獲得如此多、如此高的贊譽,在宋代名臣中可謂首屈一指。

開設義莊

范仲淹“顯貴”后,有人勸他在洛陽等大城市購置田宅,這是當時功成名就的士大夫們通常做的事,不過被范仲淹拒絕了,范仲淹說:“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乎?”范仲淹的“后天下之樂而樂”不是一句空言,他還曾說:“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 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

范仲淹“天性喜施與,人有急必濟之,不計家用有無”,他生性節儉,但對別人卻向來大方,《宋史》說范仲淹“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每看到族人、親友遇到困難時,則不遺余力地給予幫助。有一次,范仲淹讓兒子范純仁去吳縣運500斛麥子,途中路過丹陽,范純仁偶遇父親的故友石延年,得知石家最近遭遇不幸,連喪3人,到了無錢回鄉安葬的地步,范純仁二話不說,當即把麥子和船都送給了石延年。回來后,范純仁向父親報告了石延年落難的事,沒等說完,范仲淹著急地說:“為什么不把麥子和船送給他?”得知兒子已經這樣做了,范仲淹這才心安。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范仲淹知杭州,距他的老家吳縣很近,范仲淹與族人的來往更為密切。就在這段時間,范仲淹與胞兄范仲溫等人商量,用自己為官以來積攢下來的錢在吳縣購買了1000畝好田,收取田租,“以歲給宗族, 雖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以這些義田為基礎,范仲淹在家鄉創辦了著名的范氏義莊。

當時,在吳縣的范氏家族只有90口人,1000畝義田平均到每人頭上超過了10畝,田租收入無疑可極大地改善范氏族人的生活條件, 但范仲淹沒有搞平均主義的宗族福利,他的目光更為長遠,為此他為義莊定下了許多“規矩”,其中規定:義莊的管理人須經本族各房公推共舉,由本族長老認可后確定,務必保證正派公道,有辦事能力;義莊的田租收入由宗族內部按人口數分配,男女滿5歲以上每天可領白米1 升,每人每年還可領冬衣布1匹;族內嫁女者可領錢30貫,再嫁者20貫, 娶婦者20貫;有喪葬之事,尊長者給錢25貫,次長15貫,19歲以下者按年齡分別給7貫、3貫和2貫。

除本族的人,鄉里、外姻、親戚中有貧困或遇到急難而不能度日的,經族內商議也可給予酌量救濟。義莊還規定,所有收入不能全部用盡,必須留足3年以上的儲備糧,以備兇荒之年度日。這些“規矩”,將義莊的日常管理細化、制度化,并充分考慮到未來的發展。并且,這些“規矩”制定后并非一勞永逸,還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修訂完善,僅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在世時就有“十續規矩”的說法,讓制度規定更加符合現實需要。

經過不斷修訂,義莊的管理體制越來越完善,設立了莊正、莊副、主計、司事、委員、執役、保管等職位,還建立了相應的監督機制,約束管理者的行為。對于弄虛作假、冒領米錢的事,也有詳細的處置辦法,還規定了增加義田的程序,鼓勵仕進或經商的族人捐贈義田。范仲淹創辦的義莊不是一個簡單的做善事的機構,而是有明確目標和嚴密運作機制的組織,它以慈善為目的,有獨立財產作為保障, 通過財產運作獲得的收益支持慈善事業,建立了內部監督機制,這些甚至具備了現代公益信托基金的雛形。

興辦義學

范仲淹創辦的義莊不僅對族人“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 還特別強調族人的教育,提出“諸房子弟知讀書之美,有以激勵”, 在義莊的“規矩”中有許多這方面的規定,比如“諸位子弟得赴大比試者,每人支錢一十貫文,再貢者減半。并須實赴大比試乃給,即已給而無故不試者,追納”,還規定“中舉人及補入太學者支五十千文”。這些規定目的是鼓勵宗族子弟努力學習,積極參加科舉考試。

元人牟蠛所撰《范氏義塾記》記載:“范文正公嘗建義宅,置義田、義莊,以收其宗族,又設義學以教,教養咸備。”范氏后人范士貴給皇帝的奏疏中也說:“先世范文正公,舍宅為路學,作成人材, 置買義莊田,養贍宗族,及創義學,以教子孫。”根據這些記載, 范仲淹在購置義田、開設義莊的同時還創辦了義學,教育本族子弟。據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范氏義莊的《續定規矩》,義學的老師首先在本族內遴選,“諸位子弟內選曾得辭或預貢有士行者二人,充諸位教授”,在后續修訂的義莊“規矩”里,對學生來源、老師報酬、學習用具發放、學習獎勵等都有細致規定,比如:“諸房讀書子弟,書院春秋面課,制義成篇者, 量給紙筆米五斗,二義粗通與考者, 給一石,補郡邑諸生者,給二石,貢監生與大比試者,一體均給。”

與義莊相比,義學更看中對族人子弟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化, 南宋時期,比如范仲淹六世孫范良在修訂義學“規矩”時,就特別強調了品德方面的要求,規定:“諸房聞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聽贖者,罰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除籍之后,長惡不悛,為宗族鄉黨善良之害者,諸房具申文正位,當斟酌情理,控告官府乞與移鄉,以為子弟玷辱門戶者之戒。”

長盛不衰

范仲淹創辦的義莊、義學,不僅有良好的物質基礎,而且有完備的運行機制,還重視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化,這使得它們在范仲淹之后的數百年里都得以長盛不衰,吳縣的范氏家族也從最初不足百口人, 逐漸繁衍成一個影響廣泛的大家族。

范仲淹初置義莊,購置的義田只有1000畝,經過不斷發展,到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規模已達到3168畝,時任太常丞的劉宰感嘆:“何近時名門,鮮克永世,而范公之后,獨余二百年,綿十余世而澤不斬也!”宋英宗時,曾下詔幫助解決范氏義莊遇到的問題,并將詔書刻石以告世人。

不僅在宋朝,在以后各朝范氏家族及其義莊、義學都得以保存下來,而且不斷發展。康熙皇帝曾專門為義莊題寫了“濟世良相”的匾額,乾隆皇帝不僅頒賜了“學醇業廣”的匾額,還在6次巡游江南的途中每次都造訪了范氏義莊,乾隆皇帝還題詩頌揚范仲淹開辦義莊、義學的美德,賜給范氏義莊“高義園”的名號,到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范氏義莊的義田已增加到4892畝。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范氏家族得以數百年長盛不衰,堪稱奇跡, 其原因與范仲淹當年開創的義莊和義學直接相關。范仲淹仕途取得成就, 本可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但他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安樂享受,他用辛苦積攢下來的錢做慈善事業,造福族人和鄉鄰。更為難得的是,他并不是簡單地給予,而是為這項慈善事業設計了一套較為科學、嚴密的制度體系,無論以后朝代如何更迭,都確保這項事業得以持續發展。

范仲淹的許多做法至今都值得借鑒,比如在對慈善事業持續能力的設計方面,范仲淹以義田的形式支撐義莊、義學,保障了義莊、義學不會半途而廢。再比如,范仲淹所建立的一套嚴密的內部管理機制,保證了義莊、義學的健康運轉,同時還根據外部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這一機制,保證了制度的長效運轉。同時,范仲淹還重視文化認同、道德建設,物質幫扶和文化幫扶、教育幫扶多管齊下,從而使慈善事業實現了永續發展。

二維碼
微信

微信號:fdl867201610

QQ
電話
400 106 2866
郵件
867201610@qq.com
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