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羅馬主義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議論,一個完美的社會,就應該是一個財富分配成橄欖型的社會,中間大,兩頭小,據說在這樣的社會里,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最強烈的。那么為什么他們會得出這個結論呢?因為據說美國在全盛時期,它的財富結構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應該是向這個目標靠攏。那么該怎么向這種社會靠攏呢?有人提出,要通過行政和稅收的手段,來減少富人的數量,剝奪他們的財富,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最終人為的把這個社會,塑造成一個橄欖型的狀態,這個結論到底對不對呢?有讀者希望聽聽我的意見,我的回答是:“胡說八道”。因為這些人首先混淆了一個概念,美國曾經的橄欖型社會,是在市場條件下形成的,美國從來沒有通過稅收或者行政手段,去實現這個目標,市場經濟最反對的,就是人為的去均貧富,因為這會為人類的一切惡行提供借口。其次我要反問提出這個方案的人一個問題,誰告訴你一個人為制造的,通過壓制富裕階層形成的橄欖型的社會,就一定是一個幸福的社會?對于我這個反問,相信有很多人都會感到詫異,難道這還有什么值得爭論的嗎?當然有,因為在1982年以前,中國就是一個人為制造出來的,財富分配成橄欖型的社會,但那個社會幸福嗎?今天的中國,已經有很多人忘了,當初鄧小平為什么要搞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為什么要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搞清楚這么多為什么之前,我必須先告訴大家一個殘忍的事實,如今網絡上流行的那些所謂的,要把這個社會通過人為的方式,改造成一個橄欖型的財富分配的方案,早在60年前我們就干過一次了,不僅僅干了,而且干得很徹底,很完美,結果呢?結果就是一場災難!在60年前,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如何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其實也是擺在當時的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那么什么樣的社會才是完美社會呢?當然是一個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人人能按勞所得,人人能按需分配,一個大部分人的財富都相差無幾,特窮和特富的人都非常罕見的社會,也就是今天很多人在說的所謂橄欖型社會。
很簡單,農村就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給每一個農民,這就是所謂的土改,在城里面,把極少數資本家個人擁有的工廠、商鋪,由政府出錢購買,進行公私合營。按照1954年2月出臺的《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里的規定,按照國家的需要和資本家自愿的原則之下,搞公私合營,10年之內,資本家可以獲得收益的25%,10年之后收歸國有。當時的人想的很美好,這兩個政策一出,這個社會立刻就沒有了絕對的富人,也沒有了絕對的窮人,一下就成了一個,人為制造出來的,完美的橄欖型社會。可是接下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和設計者的初衷,卻發生了偏差,特別是在農村,雖然大家最初分到的地都一樣多,可是有些人勤奮,有些人懶,結果又發生了貧富分化,出現了土地兼并的苗頭。那該怎么辦呢?為了確保這個橄欖型的社會完美無缺,那就只有把大家的土地又收到一起,大家統一勞動,統一分配,搞集體化農莊,搞人民公社,這下就杜絕了任何可能出現階級分化的苗頭。有些人覺得這樣還不夠公平,于是就主張干脆放棄私有財產,吃喝拉撒都由公社統一包了,搞公社食堂,看起來世界終于大同了。所以現在很多人主張的,人為制造出來的橄欖型社會,其實我們早在1959年就建立成功了,而且甚至超過了他們的期望,直接就變成了一個完全扁平的社會,幾乎實現了絕對的公平,基本上消滅了財富差距。那么這個社會幸福嗎?接下來就發生了大饑荒,餓死了很多很多人,具體是多少,到今天依然沒有公論,為什么會餓死?建議大家去看那些傷痕文學吧。我出生在60年代末,見識過那個社會的末期,那個社會到底出了什么毛病?我有著深刻的體會。雖然今天很多人談起那段歷史,提到的絕大多數,都是那些政治斗爭,但說句老實話,這些其實離老百姓的生活很遠,真正讓老百姓絕望的,是對未來失去了想象。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我小時候住在蘭州的國營242廠,是生產轟炸機駕駛儀的,在當時非常偏僻的安寧區,周圍全是農田。工廠里的工人隔三差五的,就會到背后的山上去打棗子,去農田里偷西瓜,但是你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地的農民幾乎都不管他們,那這是因為這些農民都非常富裕嗎?其實恰恰相反,當地的農民非常的貧困,他們一年到頭幾乎都吃不到一次肉,平常都是吃玉米面、橡子面果腹,一家人如果同時出門,可能都湊不齊衣服,貧困程度超過了現在的人,最殘酷的想象。那他們為什么都慘成這樣了,還對工人的偷盜行為熟視無睹呢?原因很簡單,那些都是公社的東西,不是他們的東西,都是由國家統購統銷的,多點少點關他們個屁事?相反,他們每年到了春季,公社都會給他們開出介紹信,讓他們來我們工廠乞討,廠里的工人經常會把自己不愛吃的包谷面,還有爛到不能再爛的舊衣服,送給他們,所以反而是他們的恩人,因此他們更是睜只眼閉只眼。你不要以為當時只有農民們過得慘,即便是就像我父母這樣,都是國營工廠里的干部的家庭,一樣也是窮的叮當響。我父母的工資10多年沒有變化過,也沒有獎金,糧食定量是每人26斤,70%的面粉,30%的玉米面,外加兩斤大米,每個月只能憑肉票買兩斤肉,稍微計劃不周,到了月底就揭不開鍋,只好到蘭州軍區,我外公家里去吃大戶。我們一家4口人,擠在一個可能不到40平方米的一套一里,穿的衣服上幾乎都有補丁,工廠自己的國營商店里,除了蘿卜土豆大白菜,其他什么也見不著,雖然過得慘成這樣,我們其實還是那個橄欖型的社會里,比較靠上端的那一批人。那么這個看起來非常公平,幾乎沒有貧富差距的社會,為什么會搞成這個樣子了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為了維護這種財富的絕對平均,它不許你發財,所以農民在混日子,工人也在混日子,我媽幾乎每天上班不到一個小時就溜回來,搗鼓家務,快下班的時候又溜回去,我爸基本上就是泡杯茶,拿個報紙看一天,等著下班,所以到了1978年的時候,這個人為制造出來的橄欖型社會里,國家經濟瀕臨崩潰,人民更是痛苦不堪。
所以我要再問這些人一遍,誰告訴你一個人為制造出來的橄欖型社會里,人民就一定會幸福?你們有沒有一點歷史常識?
那么這一切是怎么過去的呢?因為鄧小平同志說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于是大家就有了奔頭,然后大家的精氣神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記得很清楚,在我快要離開蘭州的時候,農村搞了土地包產到戶,這個時候誰要再敢去山上打棗子,去田里偷西瓜,你看那些農民遠遠的就一個石頭丟過來,不追到你們家絕不罷休;而工廠里自從搞了計件制,再也沒有人磨洋工了,我記得當年我爸為了掙一個技術革新的獎金,回到家里還在畫圖,每天工作到深夜,完全不需要人督促。所有這一切改變的背后是什么?是希望,是能夠走向幸福生活的希望。所以從80年代開始,每一個中國人都像瘋了一樣的,去琢磨如何發財,如何致富,因此在40年之后,中國才能從世界上最窮的幾個國家之一,變成了如今徹底擺脫了貧困,全面走上小康的社會,這一切內在的動力是什么?不就是一個追逐富裕的夢想嗎?因此一個社會有沒有富人,能不能保護富裕階層,本質上,就是這個社會還允不允許大家繼續懷有夢想。鄧小平曾經說過:“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他的這個判斷是非常精辟的,先富起來的人開工廠,辦公司,必然需要雇用大量的勞動力,也就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就業,很多人從中又學會了經營的技巧,然后自己又去開公司辦工廠,就會雇用更多的勞動力,最后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正效應,這就是我們這40年來發生的事。所以那些先富起來的人,他們在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的同時,也為這個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沒有這些富裕階層,就沒有我們這個社會現在的一切,他們不是某些人口中的人渣,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沒有他們開辦的大量的工廠和企業,就沒有千千萬萬人的幸福生活,我們永遠也不要忘了這一點。當然,就像任何一個激烈變動的大時代里一樣,有成功者,必然也有失敗者,我們今天的社會,在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當然也會孕育出新的矛盾,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絕不能是向后看,建國30年后的經驗早就告訴我們了,革了富人們的命,社會絕對不會幸福,人為的去制造橄欖型的社會,最終將是天怒人怨。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絕不能是簡單的去壓制那些成功者,歷史早就證明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推動那些后進者,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機會,讓他們也能走向成功。而且換一個角度來說,正是由于馬云馬化騰這樣成功的先例,才能激勵成千上萬的后來者,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發圖強,一旦把富裕階層描繪成全社會的公敵,那么還有誰愿意去努力工作?還有誰敢去努力工作?美國曾經的橄欖型社會,并不是人為制造出來的,而是在自由的市場競爭之下,天然的形成的,正是由于對成功者的尊重,對富裕階層的保護,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全民就業,工資水平的提高,最終形成了橄欖型的社會,這和今天某些人鼓吹的,完全是兩回事。
所以我要再強調一下,我不是在反對橄欖型社會,我是在反對人為地制造橄欖型社會,特別是通過消滅富人來實現這個目標。我也不反對第三次分配,但一定是要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絕不能搞行政脅迫和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