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2-3-3 9:30:18 訪問次數:817
王勃出身世家,其祖上好幾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學士。房玄齡、杜如晦等朝廷官員都曾受教于他祖父門下;他的伯祖父著有《古鏡記》傳世;父親是唐朝的博士,其兄長年僅二十便金榜題名中了進士。出生在這樣一個屬相門第,基因和環境都是上等,因此王勃自然也是才華橫溢的翩翩少年郎。
出身在這樣的名門望族好,并沒有使王勃養成好吃懶做、養尊處優的壞習慣。相反,書香門第的大環境使得他從小就耳濡目染,也比同齡孩子聰慧機敏。
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據《舊唐書》記載,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也就是說王勃六歲就會作詩,九歲就能對《漢書》進行勘誤,十五歲便上書宰相毛遂自薦,表明自己的志向,十七歲那年便中進士。
這樣順風順水的人生,總會引來許多人的紅顏妒忌。許是受人構陷,官府稱王勃私藏了一位在逃的朝廷要犯,但是又擔心事情泄露,于是殺人滅口。王勃因此下獄被判死刑,好在后來朝廷大赦天下,王勃才死里逃生。
經過生死的重創,王勃心境發生轉變,心中的理想抱負也逐漸放棄,對生命也有不同的理解。不再執著于在仕途一展宏圖的他,開始沉溺藝術創作,他的諸多作品也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比如那篇廣為流傳的《滕王閣序》。
那是王勃途徑南昌的時候,正巧遇見滕王閣進攻,在滕王閣即興創作的結果,卻不想成為不朽詩篇。這其中最為人知的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莫屬了。
但卻有人說,其實這位少年才子不過是在熟讀前人詩句的基礎上,化用了他人的詩句。北周文學家庾信的《馬射賦》:“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南朝齊人王儉《褚淵碑文》:“鳳儀與秋月齊明,音徽與春云等潤”,似乎都能成為王勃作此句的參考。
其實在中國古代,對他人詩句化用的現象還是較為常見的。北宋詞人秦觀“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便是化用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與白居易的“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有異曲同工之妙。“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似乎也是受到陸游“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的影響。
且說王勃去看望父親途徑南昌并完成了《滕王閣序》,不曾想再次啟程時,卻遇見海難溺水身亡,一代文壇巨星隕落喲,年僅28歲。從此與父親天人永隔,白發人送黑發人。許多從事漁業、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稱他為“水仙王”,供奉于船上、港口、河邊。現今越南乂安省宜祿縣宜春鄉仍然有王勃墓。而滕王閣也因為《滕王閣序》吸引眾多游客,多次修建,至今修建三十次有余。
《舊唐書·王勃傳》
《王子安集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