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美國展望》雜志發表文章指出,當前航運集裝箱的生產制造基本全部是中國企業負責,甚至連大部分拖車底盤都是中國制造。這份報告指出,來自中國的三家公司生產了全球82%的集裝箱,如果將全部的中國企業計算在內,中國生產的集裝箱將會占到全球市場的95%以上。集裝箱作為全球供應鏈協調運轉的關鍵基礎裝備,關系到全球供應鏈通暢運轉的“命脈”。美國媒體擔心,中國在集裝箱制造行業的突出地位可能會使得中國企業徹底壟斷這一基礎裝備制造行業。當然,這種擔憂的背后還有眼紅,中國的高瞻遠矚花費數十年時間積累起的裝備制造優勢,正在幫助中國持續不斷的從國際貿易之中獲利:當前全球航運行業使用的4400萬個標準尺寸集裝箱幾乎都是“中國制造”,在當前標準集裝箱價格幾乎翻番的大背景下,中國的集裝箱制造企業還在不斷發展壯大。

50年的厚積薄發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就注意到海上運輸的主導地位會給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帶來突出的機遇,基于這種判斷,中國開始利用自己在工業體系上的優勢持續在集裝箱制造領域發力。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就已經掌握了集裝箱制造業的諸多尖端技術,并且與韓國集裝箱制造企業進行競爭并且擊敗之。當前全世界最大的集裝箱制造商中的“巨無霸”當屬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就“包圓”了全球集裝箱市場之中的40%的份額。相對于已經脫實向虛的美國經濟,中國一直對制造業的持續發展擁有濃厚的興趣,國際市場之中的生產商需要集裝箱向全球各個地點運輸商品,中國愿意在集裝箱制造領域建立優勢,廣交朋友。
美國媒體擔心,已經在國際集裝箱市場之中確定自身地位的中國是否會進一步利用自己的優勢實現中企的壟斷地位,讓美國反遭壟斷。一旦確定這種壟斷地位,中國企業就能夠控制集裝箱的價格來擠壓競爭對手,美國就處于被動。當然了,后續這些所謂的“中國壟斷論”的調調純屬美媒以己度人,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打壓他國企業的事情美國企業自己干了不少就覺得別人一定會效仿。
實際上,當前活躍在全球市場之中的中國企業更愿意將自己的業務與全球其他國家的企業通過合作的方式予以實現,這樣能夠在實現雙贏的同時,降低中國企業與他國企業出現惡性競爭的可能性。同時,美國人在集裝箱運輸領域可不是“白蓮花”,當前標準集裝箱采購價格上漲就是美國自己制造的結果——由于美國港口的運轉效率過低,大量的集裝箱滯留在美國港口最終引發了全球標準集裝箱采購價格的飆升。美國最好誰都別埋怨,以免被人關注到一個“完全不同于好萊塢幻夢中”的美國。
中國在航運行業的“威力”還不止于此
2021年,中國海運行業持續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亞洲區域內的海運集裝箱總量已經在全球總量之中占到了30%以上,其中與中國相關的集裝箱數量達到了區域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可以發現,中國集裝箱運輸企業在整個亞太區域的經濟運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20年到2021年,中國班輪公司在集裝箱船新簽訂訂單方面的數據上升顯著,這意味著中國航運企業在全球市場之中的影響力將持續上升。根據國際航運業的統計數據,當前亞太區域內前20大集裝箱班輪公司之中的5家來自中國,且這些中國企業同時也是全球前20大集裝箱班輪公司。其中3家中國企業專注于從事亞太區域的集裝箱運輸業務。雖然各班輪公司的運力部署有所不同,但現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集裝箱班輪公司部署在亞洲區域內航線的大部分運力(44%)被投放在中國沿海航線上,這也意味著一半以上的運力被投放在了外貿航線。
隨著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不斷增長,中國班輪公司投放在遠東-東南亞航線上的運力正在迅速增長,過去5年的平均增速達23%,推動了同期中國班輪公司部署在亞洲區域內近60%的運力擴張。目前投放在東南亞航線的運力占其總運力的40%。與此同時,船舶大型化趨勢也很明顯。集裝箱制造市場以及集裝箱運輸市場的火熱,表明中國航運正在全球航運市場之中發揮越來越核心的作用,并且隨著RCEP協議在2022年1月1日的生效,這種核心作用可能會持續穩定的得到強化。

這只是個開始
在RCEP于今年1月1日生效之后,中國還將繼續鞏固自己在亞太區域的航運技術優勢,使得中國制造的集裝箱船隊能夠承載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目標持續向前。RCEP的生效將有效降低亞太區域內部國家相互貿易過程中的關稅壁壘,使得亞太區域內部國家能夠在生產、運輸和銷售各司其職的情況下實現各類消費品的“自給自足”,這對于亞太區域國家攜手發展走出疫情陰霾有著突出的意義。
當前,中國的許多港口已經實現了基于智能化設備支持下的無人化、智能化運作,中國已經站在了全球港口航運市場的前沿,這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設備同樣能夠作為中國對外輸出的拳頭產品,將中國制造的美譽推廣到亞太區域乃至于全世界。當前,中國在航運行業上的突出表現僅僅是個開始,在體系完整的制造業的支持下,中國生產制造的產品還將繼續與全球的競爭對手展開良性競爭并取勝,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對于全球產業鏈而言,非但不是威脅或挑戰,反而是利好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