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2-4-20 10:48:05 訪問次數:776
以前上學時,經常在課本上看到兩個字:節選。
當時總是會好奇,想知道節選內容外的部分,到底寫的是什么?于是,每次都自己去把原版找出來看。結果,才慢慢地了解了教材編訂專家們的良苦用心。之所以會只節選一部分,無非就是兩個原因:
其一,文章太長了,但課本收錄篇幅有限,只能選出精華部分;其二,其它部分的內容,有的真的不適合孩子們讀。
隨便給大家舉個例子。唐代大詩人李紳寫的《憫農》,本來一共是有兩首,但以前的課本只收錄了其中一首,也就是咱們熟悉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前一首的最后10個字是“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讓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去想象農夫餓死的情形,確實不太合適。不過,近些年有部分版本的教材已經開始收錄這幾句了。
除了這首《憫農》外,還有一首作品也是一樣的情況,這就是李白的千古名作《古朗月行》。這首詩被收錄進小學課本后,共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只有4句,另一個版本有8句。我們來看8句版本的:
《古朗月行》(節選)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唐人寫詩一般不用標點,只要句意斷了,我們就稱是一句,因此上面筆者節選出來的就算是8句。
作為一線語文老師,筆者的很多同事,都遇到過同樣的情況:有些知識面比較廣,在家里讀過這首詩全篇的小學生朋友,就會直接問老師:“后幾句你為啥不教!”
對于這個提問,我的同事們都只能無奈的搖搖頭,告訴他們:“你還太小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后幾句的內容,老師們不敢隨便教給小學的孩子們。畢竟,教材之所以只收錄前一部分,也正是因為后幾句不適合孩子們讀。
這首詩是李白在安史之亂前寫的。當時大唐已現頹勢,安祿山的司馬昭之心早就顯露,但唐王似乎并沒有任何警覺。于是,氣憤不已的李白便寫了這樣一首詩。
全詩的前幾句,寫得非常優美,這也正是它能被選入小學課本的原因。李白把月亮比作白玉盤和瑤臺鏡,它高高地掛在天上,就像飛在云中一樣。孩子們從小接觸如此優美意境的詩句,對提高他們的想象力、語言能力,都是有極大好處的。同時,也能讓他們從小就對唐詩有個好印象。
然而,李白此詩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它的后幾句,就不這么“簡單”了。大家且看: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這后半部分,全都是在數落人了。很顯然,李白是把心中的那輪明月比作鼎盛時期的大唐,而把安祿山等人,比作讓月亮黯然失色的人。李白認為是他們這些人昏蔽唐王,禍亂朝廷。
看得出來,李白當時是非常氣憤的,因此他在文中用上了“淪惑”等字眼。
很顯然,從各個角度來分析,李白這首詩的后半部分,在多數人看來,確實不太適合給孩子們來讀:首先,這種朝廷諷諫詩,詩風確實比較辛辣。其次,前幾句的好意境,極有可能因為后幾句被破壞。再次,詩的后半部分的語言藝術水平,也遠不如前幾句。
因此,不把后幾句收錄進課本,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近些年也有網友提出,這樣會不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落差:小時候讀這首詩覺得那么優美、那么嫻靜,長大后才發現,這居然是一首諷喻詩,自己被“騙人”,這該有多難接受呀?
對此,筆者認為咱們應該客觀來看待這種落差。個人認為,老師在教孩子們這首詩時,不用藏著掖著,完全可以告訴他們:這是一首諷喻詩,后面還有一部分沒收錄,以后大家長大后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看。孩子們可能當時理解不了安吏之亂,也不認識安祿山,但有這個印象就行了。
同時,也可以告訴孩子們,我們學這首詩的重點在于學習李白的表達方式。前幾句確實寫得很形象、很美,他們能體會到這一點,就已經成功了。對此事,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