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而如今也僅剩下中國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歷史斷層的國家,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世界風云變化,滄海桑田,但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始終屹立于世界之林。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就會唱朝代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夏朝是我們的年代歌中的第一個朝代,它由禹的兒子啟建立,距今已經(jīng)四千多年了。
自夏朝開始,“共天下”正式變?yōu)椤凹姨煜隆保俏覀円仓肋@并不是中華民族的起點,在禹之前還有堯、舜,還有一段的燦爛文化。
但是夏以前的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是沒有留下任何史料記載的,這一千五百年的時光是我國歷史的“空白期”,流傳更多的大多是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
三皇五帝,神話時期
在民間的神話故事中出現(xiàn)最多的莫過于“三皇五帝”“堯舜禹”,連秦始皇的“皇帝”之稱都是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而得來的稱呼,并且自此以后“皇帝”在中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長達兩千多年,“皇帝”和“封建年代”不能劃等號,但是它卻伴隨了中國整個封建時期。
在司馬遷的《史記》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言,《史記》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下至漢武帝的時期的歷史,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司馬遷提到的“三皇”是天皇、帝皇、人皇,五帝則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后世關(guān)于“三皇”到底具體是那幾個人的問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說法稱是神農(nóng)、伏羲和女媧,又有說法稱是黃帝、神農(nóng)和伏羲,如今被我們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三皇”為伏羲、燧人、神農(nóng)。
三皇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三個部落首領(lǐng),他們教授人們用火、耕種、紡織、農(nóng)耕技術(shù),一直困擾著人類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里去?”
在類似于這樣的問題的困擾下“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產(chǎn)生了,除此之外還有黃帝與蚩尤的逐鹿之戰(zhàn),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流傳于世。
這些神話故事在中華民族中代代相傳,傳承了數(shù)千年,這些故事也早已刻入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揮之不去。
唐虞之際,撲朔迷離
人類敬畏自然,在當時對自然界很多難以理解,解釋不通的事情人們就通過神話來解釋,無論是黃帝大戰(zhàn)蚩尤、三皇五帝時期還是后來的堯舜禹時期,神話不都代表虛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并且將其用神話的方式做出解釋。
除此之外,在《論語·泰伯》中有這樣一句“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在韓非子的著作《韓非子·顯學》中也提到一句“虞夏兩千余年”。
唐、虞兩朝也進入人們的事先,尤其是虞朝,很多人認為它就是夏朝之前的朝代,也就是那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空白期。
在2002年的時候,歷史學家王樹民的一篇《夏、商、周之前還有一個虞朝》一文在《河北學刊》發(fā)表,在文中,王樹民提到虞朝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有四十多位國君,在虞朝之后才是啟建立的夏朝,并且認為虞朝的開國皇帝就是五帝之首的黃帝,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國君,而虞朝實行的就是我們熟知的“家天下”之前的禪讓制。
但是連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都遭到很多人的質(zhì)疑,更不要說“唐虞”的真實性了,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史書的系統(tǒng)記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沒有考古發(fā)現(xiàn),這導致了虞朝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考古發(fā)現(xiàn)
至于為什么沒有明確的記錄?也有幾個原因,一是當時的文字尚且處于摸索階段,沒有便捷的書寫工具,想要留下文字資料實在困難,況且當時的人也沒有記錄下歷史的意識。
另一方面當時交通不便,人們的壽命也比較短,很多人一生都在一個地方日復一日的生活,就此看來,個人覺得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一個統(tǒng)一王朝統(tǒng)領(lǐng)的大民族可能性不大,交通就決定了當時更有可能是許多的部落共同存在。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是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導致大量有關(guān)夏朝之前文明的史書失傳,總之各種說法層出不窮,但是至今都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想要證明夏朝之前文明的存在,甚至是夏朝的存在,我們就必須依靠更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例如在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良渚遺址,據(jù)考證距今約5250年-4150年,完全處于夏朝以前的時期,一度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考古發(fā)現(xiàn),良渚文明越來越多的秘密公之于眾,他們并非是茹毛飲血的原始人,更不是單純地居住于此,他們有祭祀活動,有自己的禮制,有著神秘又十分吸引人的燦爛文化。如今依然未停止對良渚文明的繼續(xù)研究,我們也期待著考古發(fā)現(xiàn)有更多的新進展。
除此之外還有近幾年大火的三星堆文明,它同樣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據(jù)考證三星堆文明距今4800年-3100年左右,在三星堆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還有古城墻的遺址,對研究夏朝包括夏朝之前的歷史時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小結(jié):
我們重視在中華民族大地上流傳數(shù)千年的神話故事,更期待著更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期待著我國歷史上那一千五百多年的“空白期”被填充起來,但是我們完全不用因為這一千五百年的“空白期”而對我們文明古國的地位產(chǎn)生質(zhì)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毋庸置疑。
無論在什么時期,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們都驕傲地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成就了如今的中華民族,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yīng)該重視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這也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