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2-6-4 17:57:18 訪問次數:833
在古代朝堂之上,單憑單打獨斗很難立身,大部分官員都會通過血緣、籍貫、姻親等建立自己的關系網,從而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安全和實現自己的主張。
然而,這樣一來,當這個關系網中最重要的高官被免職或者去世之后,其余原本圍繞在他身邊的下屬就會第一時間迎來敵對陣營的強勢反擊。他們要不迅速投靠新的靠山,要不就只能遭受排擠直至黯然離開官場。
類似的事情在每個朝代都有出現,也與官員是否清正廉潔沒有關系。哪怕是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和他身邊的人也不例外。
在很多時候,人們提起的“包拯”是在歷史人物、北宋名臣包拯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新的文學形象,因為只有這樣,原本不存在在現實里的展昭才會護佑在他左右,與他一同懲惡揚善。
但文學作品大多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新的創作,因此,很多現實社會通用的道理和人心的復雜,也會呈現在文學作品之中。
比如,文學作品里,包拯死后,他身邊的人也不得不面臨“樹倒猢猻散”的局面,就連武力高強的展昭也在一夜之間消失了。而促成這個局面的,還有包拯臨終前特地向展昭說的話。
包拯的藝術形象,最早是元代戲劇家關漢卿搬上舞臺的。他以名著《包待制三勘蝴蝶夢》講述了蝴蝶仙托夢于包拯,包拯秉公辦案,解決了一樁復雜的案件,使得受害者王氏母子終得團聚的故事。
因為在這里邊,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義而又無所不能,滿足了專制社會下老百姓對清明政治的渴望以及對清官的期盼和對社會公正的向往,所以包拯的名聲和“事跡”也在民間流傳甚廣。
而現實里的包拯,也的確是北宋難得的清官。他以執法嚴峻、不畏權貴著稱,多次通過懲處貪官贓吏的方式維護了朝廷和百姓的利益,甚至在彈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的官員王逵而遭到朝廷上下阻力的時候,不計后果地連續七次上章彈劾并直接指責皇帝宋仁宗“不恤人言”,最后逼得朝廷終于罷免了王逵。
也正是因為現實中的包拯以實際行動贏得了民心,后世才會在此基礎上通過文學作品傳頌他的事跡。
而繼元朝之后,清代文人也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寫下了《三俠五義》,將包拯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干練的形象塑造得更為飽滿,也更加理想化。
在這篇小說里,包拯的身世以及開封師爺公孫策、展昭和白玉堂等人的來歷都得到了補充,敘事性更強,也使得這篇小說流傳更廣。
在文學作品里,包拯與展昭的第一次相遇,發生在包拯上京趕考之際。
那個時候,包拯剛剛經歷十年寒窗苦讀,經史子集爛熟于胸,于是便帶著侍從包興踏上了進京趕考的路程。而就在途中他們寄宿在一家客棧的時候,包拯遇到了一個儀表不俗又手持寶劍的人。
包拯有意結識各路好漢,見此人眼神清澈,說話行事灑脫中又透著應有的尊重,就真正生出了結交之意。因此,他很快就上前邀請,說道“兄臺如若不嫌棄,可否請來一敘?”
在他靠近的時候,手持寶劍的展昭就已經注意到了他的身影。展昭見包拯雖然面色漆黑,卻不乏有正人君子的風范,所以在包拯相邀飲酒談話的時候,他也爽快地應下了。
兩人推杯換盞,竟是意外地合了對方的眼緣,很是暢快地聊了一番。酒足飯飽之后,還有要事的展昭向包拯告辭,而包拯則帶著侍從包興在客棧留宿一晚,隔天才繼續趕路。
包拯和展昭以為,這次的相遇不過是江湖中的一次萍水相逢,此后路歸路,橋歸橋,再也沒有重逢的機會。
怎料,命運早已將他們捆綁在了一起,他們的第二次見面也很快來到。
因前往京城的路途甚遠,包拯主仆二人只能邊走邊停,趕在天黑之前找到可以歇腳的地方。大多時候,他們會選擇到客棧里休息,但如果不巧沒能找到任何一個客棧的話,他們就會到路邊的寺廟或者湊合一下。
這次也不例外,當他們走到一座名為金龍寺的寺廟前的時候,他們也做出了到里邊休息的決定。然而,就是這一次,他們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麻煩,那就是這座寺廟其實是一個賊廟,但等到包拯注意到異常的時候,他們已經被反鎖于房內,沒有辦法再出來。
原本金龍寺還是一個正常的寺廟,但當寺廟里兩個和尚強搶民女還殺害了阻攔他們的住持方丈之后,這里就大變樣了。
有及時逃走的和尚去官府里報了案,然而,他不僅沒有和想象一樣得到官府的幫助,反而還被官府以誣陷罪名重打了幾十大板,并被逐出了轄區。
但在他一時想不開想要了結自己的時候,展昭正好經過救下了他。在通過他得知金龍寺的遭遇之后,展昭也決定要前往對付那兩個惡僧。被圍困在里邊的包拯主仆二人也因此得救。
包拯十分感激展昭的救命之恩,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更深的友誼,為之后的精誠合作做了很好的鋪墊。
包拯緊趕慢趕到了京城,并在科舉考試中有了不錯的表現,最后得中進士,從此踏上了仕途。而在他受封為開封府尹之后,他也第一時間找到了當時搭救過自己的義士展昭,想要借著這次機會向皇上舉薦他。
展昭因為武藝高強又行俠仗義,在江湖上有“南俠”的美名。他早已適應了江湖上自由自在、來去自由的生活,并不愿意入朝為官,但在包拯的極力勸說,也在自己的好奇下,他最終同意跟隨包拯去見一下皇帝。
在皇帝面前,展昭展示了這次的三門絕技,也就是舞劍、袖箭和輕功。劍法精妙、袖箭精準、輕功也了得的他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贊賞,并因此受封為御前四品帶刀侍衛。
后來,在他和包拯的爭取下,他得以跟隨包拯一同到開封府供職。兩人的精誠合作也就開始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展昭都常伴包拯左右,為他懲惡揚善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因此,在包拯收獲“包青天”的美名的時候,作為他最強武力后援,展昭也在民間有了不少的支持。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展昭也就和包拯一起上了惡勢力的黑名單。哪怕展昭武力高強,容易脫身,但他的親屬、好友卻未必能夠在貪官污吏的發難中全身而退。
包拯還在世的時候,只要能夠不斷查案,洗清民眾的冤屈,他們就會得到民眾的愛戴和擁護,朝廷迫于民間輿論,不敢輕易對他們下手。
但等到包拯身死之后,曾經的美名很快也會因為失去民眾的關注而沉寂下來,展昭等人也相當于失去了最大的保護傘。
包拯十分清楚這個道理,因此在臨終之前,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規勸展昭盡快離開。他和展昭言明了利害關系,也跟他說明了繼續活躍官場的下場,之后又要求他務必要在自己死后隱居避禍。
因此,等到包拯去世之后,在世人眼里,展昭也就在一夜之間就消失了。
作為朝廷官員,包拯雖然沒有選擇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卻也十分清楚他們的手段之殘忍。在他還在世的時候,他可以為包括展昭在內的下屬們提供庇護,但等到他死后,展昭等人也勢必會迎來這些仇視他們的貪官污吏的強勢反撲。
展昭原本就無心官場,后來跟隨他辦案也是出自對善的維護和兩人之間的友誼,所以包拯在臨終之前,既是想要保護他,也是想要放他自由,才會規勸他盡快隱居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