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歐美油畫時,我們會感受到寫實畫作的飽滿和充實,相較于我國古代的寫意畫,寥寥數筆就能描繪出縹緲空靈的意境之美。
這種簡練精悍的筆法不僅體現在畫作上,古代的一些書籍文章一樣語言精煉、字字珠璣。

以《春秋》為本的《左傳》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它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三傳”之最的《左傳》同樣具備“春秋筆法”,開篇寥寥數字“鄭伯克段于鄢”,就能把母子不和、兄弟反目和戰爭一觸即發的場景描繪出來,左丘明又是如何通過這簡短的六個字,極為毒辣的闡明自己的觀點呢?
本是同根生,長兄遭母厭
西周滅亡后,周王室的威望一落千丈,各地的諸侯也蠢蠢欲動地發展自己的勢力,鄭武公也通過與申國聯姻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其聯姻對象正是“鄭伯”與“共叔段”的母親——武姜。
同樣是自己的兒子,武姜對二人的態度簡直天壤之別。都說女人生孩子就像走一趟鬼門關,更何況在醫療設備極其不完善的古代,一旦出現意外難產,很有可能危及母親和孩子的生命。
而武姜在分娩大兒子的時候正好難產,這次難產差點要了武姜的命,所以孩子剛一降生,武姜就十分厭惡這個大兒子。

相比起大兒子,武姜誕下小兒子共叔段時,生產過程十分順利,所以武姜的母愛也全部都給予了這個小兒子。
武姜對共叔段的偏愛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玩具、衣服和美食等,而是多次在鄭武公說,想要讓自己的小兒子代替鄭莊公成功鄭國的世子。
然而,當時春秋嫡長子繼承制的觀念還相當深厚,其次,相較于平時舉止較為輕浮的小兒子,鄭武公更中意行事穩重內斂的鄭伯。因此,武姜的計劃也就落空了。
鄭武公二十七年,武公病逝長公子寤生順利繼位,即為鄭莊公。但她的母親卻始終不滿意自己的大兒子,屢次不顧國家大局為共叔段謀利,以致自己十分溺愛的小兒子一步步踏入“深淵”。
相煎何太急,兄弟反目
武姜作為兩位孩子的母親,并沒有起到讓兄弟和睦相處的作用,反而進一步促使二人反目成仇。

兒時,武姜把奇珍異寶、山珍海味給與共叔段已對鄭莊公幼小的心靈的帶來創傷。
現在,鄭莊公作為一國之君,已不再僅僅是武姜兒子這一個身份,但是武姜常常以母親大人的身份壓制鄭莊公,并提出一些有違國家國章制度的要求。
作為母親,自己厭惡的大兒子登上了國君之位,自己疼愛的小兒子又怎能“混”得比他差?
武姜就直接要求鄭莊公把制邑作為封地授予弟弟共叔段,制邑作為軍事要地,將其封給本就與自己不和的弟弟,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而她母親也退而求其次,不求軍事要地,但至少得是富庶的京邑。面對母親的咄咄逼人,想要打造“孝子”人設的鄭莊公也只能答應母親的要求。而共叔段在母親的撐腰下,一度成為京城的權貴之人。
看著共叔段的勢力和野心一點點膨脹,鄭莊公還未著急,底下的臣子卻坐不住了,極力進言希望鄭莊公能夠采取行動抑制共叔段的野心。
不料卻被不愿使母子關系更加僵硬的鄭莊公拒絕了。其實,鄭莊公內心也很清楚,他早已看透共叔段貪婪的本性,再這樣下去,弟弟早晚會出事。鄭莊公只是在等那個最適合擊潰弟弟的機會罷了。

共叔段的野心在母親的在縱容下,開始不顧國家法度,公然非法擴大自己的地盤。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鄭莊公的臣子公子呂多次勸說鄭莊公采取行動制止共叔段的擴張,但是鄭莊公仍然穩如泰山,靜待共叔段自掘墳墓。
果不其然,共叔段現在有富庶的領地,又有母親給自己撐腰,竟然私下修建城郭,招兵買馬,并私藏大量武器和兵馬,這儼然是大逆不道的造反。
共叔段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在武姜的默許之下進行的,他的“造反”之意也正切合武姜之意。
因此,武姜也謀劃好和小兒子里應外合,為小兒子造反助一臂之力。
然而,殊不知,鄭莊公早已以一個執棋者的身份看透了他們的預謀。
以前共叔段作為自己弟弟,又有母親偏袒,身為兄長的他無法將事做絕,現在共叔段徹底成了不敬兄長的亂臣賊子。
因此,鄭莊公便名正言順地對弟弟進行誅殺。最終在鄢地打敗共叔段的勢力。而共叔段僥幸逃亡他國,最終客死他鄉。
至于武姜,鄭莊公雖然不能弒母,但是發誓從此不再與母親相見。
兩個人,一座城池,一場戰爭
對于鄭莊公一家,《左傳》的開篇六個字寫道:“鄭伯克段于鄢”,不可謂不毒辣,仿佛在讀者眼前繪聲繪色地演繹了一場母子不和、兄弟反目的情景。

而左丘明精心巧妙地用詞也十分隱晦地表明了自己對于鄭伯、共叔段和武姜的態度,以及對這件歷史事件的觀點和看法。
鄭伯是共叔段的兄長,此處卻用“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相稱,這不僅是對他身份的降低,也側面諷刺鄭莊公作為兄長,沒能和弟弟和睦相處,反而一步步放肆縱容共叔段,直至走上造反的道路。
共叔段身為鄭莊公的弟弟乃至臣子,其言行舉止不僅違背作為弟弟對兄長的敬意,更是有違臣子對一國之君的服從本分。
“克”字更是毒辣,直接粉碎了鄭莊公表面想要維持的“兄弟情深”,從最初的的故意縱容,到最后直接想要在“鄢”這個地方除掉自己的親弟弟。不可謂不唏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從這兄弟倆的故事中,讓我們深深明白一個道理:別人給的是情分,不給是本分。如果自己將這道理顛倒過來,得寸進尺,遲早有一天會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