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3-8-12 13:56:59 訪問次數:1132
近代魯迅先生就曾說,“狀諸葛之多智而似妖”,正是受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影響,普羅大眾往往把諸葛亮奉為天下第一、冠絕古今的天才,并且將諸葛亮的失敗美化,為其找種種借口。
但是,我們熟諳歷史和軍事的毛主席卻有不一樣的看法,一方面,他對于諸葛亮的治國理政等等功績持肯定的態度。
另一方面,他對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卻持否定的態度,并且往往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指出諸葛亮在軍事戰略方面的失誤。
諸葛亮也是毛主席在三國人物中提到次數最多的一位,而且毛主席還曾先后三次指出,諸葛亮在軍事戰略上的失誤。
關羽大意失荊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兩個故事廣為認識,無論是說書、戲曲,還是文學作品,這兩個故事都是演義里的重頭戲。
早在1948年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時候就曾經講過諸葛亮用人不當。
說到西柏坡,就不得不說起毛主席與衛士組長李銀橋的一則小故事。
這一天,主席從外邊回來,看到李銀橋敞著大門在里屋收拾,主席當時存了逗一逗李銀橋的心思。于是,悄聲進屋,沖著李銀橋忙碌地背影大喊,“不許動!舉起手來!”
話音還沒落,李銀橋就如條件反射般轉身制住了毛主席,身體比思想反應得快,見是主席,立即松開了手。
主席大笑,“你這個衛士組長十分警惕,我沒有選錯人!”
李銀橋憨厚地笑了笑,“主席怎么可能選錯人呢!”
主席搖搖頭,“我又不是諸葛亮,怎么不會選錯人呢?就算是諸葛亮,也有用錯關羽和馬謖的時候啊!”
李銀橋聽著這話,有些疑惑,“馬謖我知道,關羽怎么算是用錯呢?”
毛主席說:
“關羽守荊州就是一招錯棋呀!諸葛亮受劉備之命回蜀地,荊州就無人值守了,只好用關羽來駐守??墒沁@個關二爺,卻從心底里輕視東吳,最終大意失了荊州,自己也丟了性命?!?/span>
關羽和馬謖的用人不當,最終導致了蜀國的元氣大傷。
一說關羽。
諸葛亮明知道關羽看不起東吳,卻還將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荊州留著關羽駐守。
荊州,“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可以說是一個交通便利、可攻可守的兵家必爭之地。丟失了荊州,對蜀國來說是無疑一個巨大的損失。
如此要地,半點不容有失。諸葛氏明知道關羽是一個不確定因素,還任命他來完成這個任務。
盡管我們可以用當時的蜀國沒有合適的大將這個理由來為諸葛亮此舉找理由,但是,并不能否認這仍然是一個糟糕透頂的決策。
二說馬謖。
《資治通鑒》里說,馬謖其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其實,拋開后來的街亭之戰來說,馬謖確實是一個有軍事才能,起碼紙上談兵十分厲害的人物。
早在南中七擒孟獲時,所謂的“攻心計”就是馬謖提出來的。
毛主席讀到資治通鑒里街亭之戰這一段,就點評說,“初戰,亮宜自臨陣?!?/span>
確實,兩軍對壘,更何況街亭的十分特殊,街亭之戰的失敗,使得諸葛亮所處了位置十分尷尬。史學家毛宗崗就曾評論說,“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
南安、天水等等城池也不得不放棄,這些地區本來也是作為北伐軍的糧食供應地,一旦失守,大軍后方空虛,又無糧草補給,不得不放棄前進,撤回蜀地。
而就是這樣重要的一次戰役,諸葛亮卻用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并且,第一次北伐,主帥不親臨,反而運籌帷幄于千里之外,于戰局也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說,毛主席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馬謖的失敗中看出諸葛亮的用人失誤。
根據毛主席的評價,街亭之戰中諸葛亮不應該分散大軍,還將主力交給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
而是應該親自率領大軍進攻,親自調度,集中兵力擊破。街亭之戰的失敗,諸葛亮是應該負主要責任的。
大家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在第三次,終于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草廬里促膝長談,分析了天下大勢,還對劉備如何光復漢室提出了實操性的建議。
一番宏論,將劉備佩服得五體投地,成了劉備十分尊敬的“軍師”。事實證明,諸葛亮的策略也確實十分有戰略意義,劉備從一個光桿司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終壯大成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
但是,劉備的心愿是光復漢室、一統天下,這個心愿終兩代人都未能完成。盡管,在諸葛亮生命最后的時光一直在為伐魏作努力,直到諸葛亮在五丈原辭世,都未能實現。
諸葛亮與劉備在隆重草廬的談話也被稱為是“隆中對”,諸葛亮認為,劉備應該先占據荊州、益州,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揮師北伐。
諸葛《隆中對》實在是太有名了,古往今來有非常多的能人志士對此進行評價,不外乎是以此來分析諸葛氏為什么沒有一統天下。
宋代有一位學者就對諸葛亮的策略進行過細致的分析。他就是“一門父子三詞客”的蘇老泉——蘇洵。
蘇洵不止在詞方面造詣頗深,對政治和歷史也涉獵頗廣。他在所著的《權書》中,以地理原因為基點,對蜀漢未能統一天下做了非常客觀地分析。
蘇洵認為,蜀漢地處偏僻,大軍前行不便,蜀漢貧瘠,應付如此大規模的軍事活動也是捉襟見肘。
所以,蘇洵下了這樣一個結論——“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毛主席博覽群書,讀到蘇洵的這個觀點時,主席深以為然。于是就在書上寫下,“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主席在蘇洵的觀點上進行了深化,他認為諸葛亮一開始在隆中對中體現的觀點就是有問題的,蜀地離當時的中原許都十分遙遠,大軍從蜀地到中原,光是行進就得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更何況軍隊經過長度跋涉早已疲憊不堪,這些前提條件就處于了劣勢。
另外,諸葛亮還說,天下有變之時,派兩名上將分別從荊州、益州帶兵出征,從荊州出兵的將軍攻打宛、洛,從益州出兵的將軍攻打秦川。
諸葛亮對這套策略十分得意,當時曾說,“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毛主席卻不以為然,他說,荊州益州相距千里,兩名上將加上諸葛亮兵分三路,將原本就不具備人口優勢的蜀國大軍更加分散,這種做法必然使得三方都防備空虛。
看后來蜀國的歷史,就可以知道,諸葛亮派關羽守荊州,荊州被孫權偷襲。
劉備攻打東吳,火燒八百里聯營以慘敗收場。諸葛亮北伐中原,每次都得休養生息好幾年,且每次都使得蜀漢元氣大傷。
真可謂是,“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主席在軍事方面的造詣是從一次又一次的實戰中積累得來的,他既不冒進,也不畏縮,而是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他不建議過于分散兵力。
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一開始對于蜀國的規劃就是有些問題的。三分兵力對于當時的蜀國來說,并不是最好的安排。
毛主席從紛雜的歷史事件中參透了其中的真相,對千年前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給予了非常中肯的評價。
從現代軍事學的角度,1+1是大于2的,整體的力量總是大于分散的個體力量之和的,分散軍隊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就造成了蜀國的軍隊各自為戰,軍事實力也大打折扣了。
還是街亭之戰,毛主席曾經點評“亮宜自臨陣”。
當時,老將魏延曾建議諸葛亮,集中兵力直取長安,然后再進攻關中。從現代軍事學的角度來看,這條戰略應該比較合乎當時的戰爭形勢的。
為什么呢?三分天下,蜀國占據了最為貧瘠的西南,而曹魏不僅國土面積廣博,土地也最為肥沃,更占據了有天下糧倉之稱的許都。
所以,蜀漢與曹魏相比,整體的實力是弱于曹魏的。
但是,在諸葛亮這次北伐,蜀國已經經過了很多年的休整,蜀魏邊境已經長久的沒有發生過戰爭了,這時候曹魏在邊關的防守也逐漸懈怠,關中和隴右守備松弛。
根據魏延的建議,如果此時能夠集中兵力,定可以只取關中,那么,光復漢室也有幾分勝算了。
但是,諸葛亮卻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反而是分散兵力為三股,一股趙云為首進攻箕谷,一股以馬謖為首攻打街亭,而他自己率一股駐守祁山。
如前所述,將本就強大的軍力分散開,最終導致了街亭之戰的失敗。
戰場上有利的戰機轉瞬即逝,毛主席曾經說過,“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者,得善于把握時機,出其不意才能克敵制勝?!?/span>
而諸葛亮沒有把握住這個絕佳的時機。
如果當初馬謖被張郃圍困在山上時,諸葛亮能夠及時出兵救援,與馬謖里應外合,說不定可以戰勝張郃,扭轉戰局。
但是,歷史并不能假設。
其實,在街亭之戰以后,諸葛亮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失誤,開始事必躬親,親自指揮戰爭了。
毛主席在《資治通鑒》這一章里就有過批注:“自街亭敗后,每出,亮必在軍”。
裴松之曾經在《三國志》中作注,諸葛亮在街亭之戰失敗后,曾對左右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諸葛亮口中的一人,便是他自己。也印證了諸葛亮意識到一開始戰敗的責任在于自己的指揮錯誤。
其實,北伐戰爭的失敗還在于諸葛亮過于強調戰爭,將北伐作為終極目標,不論是治國理政,還是經濟文化,都是為了北伐服務。
這無形之中就忽視了一個國家正常發展的需要。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
另外,北伐中蜀漢、曹魏兩軍對壘,在渭水之畔,諸葛亮的十萬大軍氣勢洶洶,而司馬懿僅率領兩萬人御敵。
面對諸葛亮的挑釁,司馬懿按兵不動,以守為攻。因為蜀漢大軍遠道而來,經不起長久的消耗。
無奈之下,諸葛亮又試圖激怒司馬懿,命人送去了“巾幗婦人之飾”,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用意,于是假裝震怒,請求出戰,而皇帝早已被司馬氏控制,演了一出雙簧。
司馬懿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出一兵一卒就使諸葛亮戰敗。
針對此事,毛主席就曾評價過,“司馬懿敵孔明之智”。
對于諸葛亮這位“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心中已經被神化了,諸葛亮成了忠君愛國,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典范,也是能夠未卜先知,呼風喚雨的神靈,民間關于諸葛亮的傳說層出不窮。
縱使他經營的蜀國是三分天下中最弱的一國,并且也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但是諸葛亮的地位仍然與歷史上眾多大一統王朝的帝王將相們相比也不遑多讓。
在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眼里,卻看到了最真實的諸葛亮,并對他的治國理政執法和帶兵打仗之能做出了中肯的評價。
他一方面贊揚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方面又指出,諸葛亮失敗的根源在于軍事戰略和實踐能力的不足。
我們要學習毛主席的這種精神,在任何事物上,都應該辯證地來看待。不夸大,不盲從,分析事物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