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3-8-12 15:39:58 訪問次數:614
曹操為世人所知多是因《三國演義》這一位列我國四大名著的長篇古典小說,因而人們在未了解真正史實的情況之下,對其的評價多為奸雄。
甚至我們因其作為一代帝王較為獨特的愛好而嘖嘖稱奇,雖說肆意評判他人某方面的癖好并不值得提倡,但是這一在史書之上都留下痕跡的愛好可謂深受部分人的認同。
但其在三國時期真正的功績并不會因在《三國演義》一書之中的反派代表這一形象而有所改變。
就相對權威的歷史資料來看,其在作為一代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的同時,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詩人。
一生之中種種傳奇的遭遇和作為一代帝王無人可訴的想法作為詩篇保留了下來,甚至其融注無數壯志的詩句現今仍能在義務教育的課本之中為新一代的中華兒女帶來詩和遠方的追求。
正如他一生的經歷那樣,其筆下有《觀滄海》暢頌其胸懷之大,有《短歌行》表其求賢若渴,更是希望天下歸心,更是有《龜雖壽》表達其哪怕英雄遲暮仍壯志不減當年。
從其一生之中留下的詩篇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一生的概括,也能聽到其對一些積壓在他心中情感的抒發。
接下來將由其生平出發,簡要敘述其一生經歷及寫下《觀滄海》這般膾炙人口的詩句時的想法,并由其一生的經驗為今人提供指導。
公元155年,曹操生于一個宦官世家之中,其父為當時頗具盛名的宦官的養子。如此時代生于有著較為強大背景的家族之中,曹操也并未偏離紈绔子弟這一人們的普遍認知。
他自少時放浪不羈,并未將重心放在個人的進步之上,以至于當時的人并不對其有什么較好的評價。
其更多的是對武學感興趣,于較早的時期就拜讀過相關書籍,甚至為《孫子兵法》這一如雷貫耳的兵家名著注上了自己的意見。
但這畢竟只是大多數只見表面的世人意見,在當時有著較高名望的許劭對其評價為:“君清平之奸臣,亂世之英雄”。
顯然這也并未真正的洞悉曹操的內心,其在亂世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有別于“英雄”這一評價。
公元174年,曹操開啟了自己新一階段的人生,因其被舉為孝廉得以躋身于當時的京城之中。
可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的曹操在這皇親貴戚云集之地也并未改變自己的作風,絲毫不將當時得寵宦官的叔父這一名頭放在眼里,讓其為自己違反相關規定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朝堂之上的部分權貴已然不喜,可這般嚴格依法守法執法的人并不容易被惡意重傷,因而曹操迎來了明升暗貶的一紙調令。
后因遭受牽連被免去官職,又因朝堂需要被征成為議郎。
此時正逢宦官肆意干政,而真正心系社稷之人對其的策劃又以失敗告終。
此時曹操尚有報國之志,可其多次上書言辭懇切也極少被采納,因此深知這一朝堂早已無法通過簡單的幾句話語挽救。
后因平定黃巾叛亂有功,曹操被調為濟南國相,并一舉整頓烏煙瘴氣的官場。
可這等東漢政治腐爛入骨的時期,不愿依附權貴之人很難真正的發揮自身才學進行撥亂反正,因此曹操也暫時離開讓人唏噓的官場。
但這般民不聊生的時期不可能僅有一支起義勢力,后又因情況實在緊急曹操在此被任為典軍校尉。
可宦官和忠臣之間的爭斗還并未停止,隨著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不僅皇位換人,大權也被董卓所執掌。
曹操此時仍然忠于皇室,因此其拒絕了董卓的合作請求并開始發動各方開始了對董卓的討伐。
之后便是真正的亂世,各方豪杰趁此機會乘風起勢,開始了耗時已久的中原逐鹿。
此期間各方豪強都有相應的史料記載,他們之間紛爭不斷,以至于哪怕現今時代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點出一場場知名度極高且影響極為深遠的戰役。
而本文的中心《觀滄海》也于公元207年曹操大敗烏桓軍得勝歸來之時看到勝景由感而發。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興甚志哉,歌以詠志。
這篇膾炙人口的詩詞哪怕我已忘記究竟是何時記下,現在仍能將其一字不差的背誦而出。
當然其不僅在篇幅簡短卻為讀者描繪出一幅燦爛景象的同時,還抒發了曹操在此時無可比擬的壯志豪情。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無法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如此生動且詩意的描繪足以讓哪怕沒有見過真正大海的人都可以想象此等罕見的盛景。
遼闊的大海在其視角之下方法包容了真正沒有盡頭的宇宙,以至于日月星辰的軌跡仿佛都是以海底為開端。
雖說日月星辰無論何者都比這人尚不可探究至底的大海要巨大得多,但絲毫不會影響詩人此時的感官和心中無限的豪氣。
若是沒有真正建功立業的決心,又怎可能寫下這哪怕是讀到都能感受到其中壯志的傳世詩篇呢。
相較于其他居于盛世喜歡用華麗的辭藻修飾自己詩詞的詩人,如此質樸卻又氣勢恢宏的詩篇可謂罕見。
不少文人崇尚著這般建安風骨,但居于太平盛世之中,沒有如此傳奇經歷的詩人又有幾個能從史書和少許詩篇之中收獲此般感受呢。
或許因史書太過簡短和概括,更是只記下了值得借鑒的大事,才有諸多筆者發揮的空間。
以至于大多數人都通過各種書籍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曹操。
或許他們會說不論是鄉間野史還是奇聞志怪都并非空穴來風,能有如此記載絕非完全沒有一點史實可以依靠。
我的疑問是有著相當權威的古籍去了解歷史的情況下,為什么會想著將民間杜撰化作自己的固有認識呢。
在我看來他們想要的并非真正的歷史,反正在他們眼中這最多無非茶前飯后彰顯自己學識廣闊的一點談資。
至于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他們想看到的東西而非真正的史實,畢竟一個看似荒謬的故事帶來的情緒沖擊遠大于平淡而乏味的歷史古文。
不以從歷史之中獲取經驗為目的去選擇想看的故事,那這個故事是否趨近于真實便不會在考慮的范圍內了。
我也曾看到過一些可謂神奇的野史,且不說它們對曹操的癖好介紹之詳細,更是看到了在一本奇妙的野史之中除去曹操的性別其他并未有太多的更改。
你很難想象我看見那個“她”字之時內心究竟是多么的躁動,甚至思想都被一場臺風刮過,只余紛亂這一主題。
但我不可否認那一瞬間給我帶來的感官刺激,想必這也是很多人在閑暇之時所追求的東西。
正如上文之中所提到的那樣,我對歷史的觀點從來都是將其作為自己行動計劃的間接經驗,讓閱讀其所耗的時間有真正的實際價值。
那么從曹操的傳奇故事之中我能得到怎樣的寶貴經驗呢,在此我將說出自己基于其故事和諸多歷史說說個人所獲。
首先就是其哪怕能力出眾還有著一塊忠良知心,也未能改變日益腐敗的東漢政權這一早期現象。
在歷史之上有著數之不僅的類似故事,無數忠良之輩在面對早已腐敗的官場時心中的無力感并非曹操一人所獨有。
甚至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又有幾個可以處理他人留下的滿地狼藉,甚至在想辦法解決問題之時,始作俑者還在旁邊不斷的造出新的問題呢。
哪怕有人真的擁有如此毅力和手段,看到卻是為禍之人不斷的邀功,甚至詆毀你而你無法反駁。
這種情況之下哪怕是一腔熱血的青年也會就此跌入平凡吧。
因此向曹操這般舉措,無論是就此隱姓埋名直至真正需要你且只能是你的情況下才露出獠牙,還是直接立足根本從本質上根除這一現狀,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說出這兩個道理是否簡單,真正的落到實處確實十分困難。
真正的忠志之人又有幾個可以在見到山河破碎池魚難免的情況下克制住自己改變現狀的本能呢。
更別說根除一種有著無數根系的寄生植株,真正的鏟除恐怕會直接將整體扼殺。
無數古人的事跡都告訴我們有才學和報國之志并不一定可以開啟一個太平盛世。
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被貶出朝堂,有一身抱負最終只能“寄情山水”的歐陽修。
雖說他們生不逢時未能達成為國盡力的遠大理想,但還是可以遠離混亂獨善其身的。
所有不符合時代的事物都將會改變,要么是直接被時代所淘汰,要么是在嶄新的時代重生出嶄新的一面。
一個有著足夠能力的個體或許能夠加速這個過程,但為了此事其付出和收益也就不成正比了。
或許是個人的思想比所處時代要先進,或是社會現狀已然與時代的需求相脫節,居于這二者之中的個體所受的煎熬可謂難以想象。
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卻無法施展抱負,他們明知如何變化可以更加偏向“真理”,但受限于各種因素無法達到的理想對他們思想的鞭笞不知多久之后才能停下。
進步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但隨著時間長河的緩緩流逝,它終結會到來。
當個體的能力實在是無足輕重的時候,就將目光放在詩與遠方之上吧,總有一些比可憎現實要美好的東西等著你。
當今時代無數信息左右著人們的思想,又有幾人可以從此之中找出最為貼近事實的故事和最為傾向真理的認識呢。
以利益為目的的話語鋪天蓋地,真實以成為了這個社會之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寶貴事物,既然虛假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的常態,那就從古人的歷史和詩篇之中汲取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吧。
你可以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博大胸懷,可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以抒發自己抑郁不得志。
至于想要在這個繁榮盛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抱負,其要求太過苛刻,難以企及,只能希望真正走上那條道路的英雄道阻且長,行而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