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或是經緯的具象
經線、緯線、赤道、兩極……這些概念,似乎只是人們純抽象創造出來的,并不在地球上具象存在。它們是如此具體、精確,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就像一張精美的大網,真實鑲嵌在地球表面。地球真是如此完美地數字化生存于宇宙中。它們本來只是人類想象的,卻又實實在在為人類生活提供著便利。
但是在我看來,城市中軸線就是地球經緯線的具象化,是一項試圖聯結抽象與具體的人類偉大創造。在我看來,城市中軸線是把數字地球與物質地球相融相刻、渾成一體的最真實努力。在我看來,歷史悠久的中軸線,可以說是人類對于宇宙“紋理”(所謂天文地理)的淳樸感應,一種朦朧而確信的感受,一種極致巧妙、極致大膽的應用。
不妨暢想一下,如果地球上每個城市,都能以東西經線為基準確定街道縱軸,以南北緯線為基準確定街道橫軸,那么外星人來到地球,一定會贊嘆地球人對于宇宙數字化理解所能達到的高度。這種壯麗的秩序之美,足以讓他們嘆為觀止。
當然我也只是想想而已。人類自身是否歡迎這種秩序之美,還要打一個問號呢。你若非要追問,中軸線這么有趣的意象最初是如何閃入人類大腦的?如何勾連起天理人情的?我答不上來,就像某先民一樣也只是朦朧的感覺而已。(劉功虎)
北京市東城區文聯副主席李哲:
北京中軸線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氣度
李哲。
建筑大師梁思成曾這樣贊美北京的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中軸之門》一書將目光和焦點集中到中軸線上的一座座門上。身為北京市東城區文聯副主席的作者李哲從老照片入手,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意圖探究自1860年費利斯·比托為北京皇城拍下第一張照片以來,到1949年之前的近百年間,中軸線上的重重門戶在歲月中留下的“年輪”。近日《讀+》周刊專訪李哲,他說,城市中軸文化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傳承與當代城市更新有著共融互進的關系。
《中軸之門》
李哲 著
北京日報出版社
中軸不只是一條“線”,它還是一個“帶”
北京城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被打磨、被深描。尤其那條恒久的中軸線,以及軸線上層層遞進的門戶,都在訴說著偉大的故事,并創造著新的歷史。
李哲在《中軸之門》一書中以300余幅珍貴老照片、輿圖、古畫為核心,通過抽絲剝繭的細節探究,將“中軸之門”的風云變幻、趣事逸聞、謎團考證一一呈現。
在這些北京老照片里,中軸影像獨樹一幟。中軸線對于北京這座古都,是一種代表也是一種象征,而百年來鏡頭后那一雙雙審視的眼睛,也被這樣的象征性所深深吸引。李哲說,選擇中軸門戶作為這本書的主題,也是考慮到中軸遺產保護的廣泛參與性。中軸線文化理念正越來越深入人心,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事情。
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楊良志評價這本書:“門是個綱,綱舉目張,抓住‘門’這個一‘點’,就可以體會中軸的‘線’,但是中軸不只是一條‘線’,它還是一個‘帶’,有一定的寬度。”中軸上不只是單體的建筑,還有一定的輻射范圍,是具有整體感的布局。
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我們很多人生活的城市,都是歷史之城,也是未來之城。中軸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反映,它在當代都市建設中的結合與應用有著重要作用。
參與創立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館
1998年,來自山東的李哲為求學奔赴北京,四年后,大學畢業的李哲來到了老南城的崇文區工作。“別人不習慣的豆汁兒,我能一喝三碗,十分適應,感覺良好。”口味的適應代表著情感上的升華。工作經歷讓李哲與老北京傳統文化深入接觸,并在這種接觸過程中漸漸融入了老北京的生活模式。他在這里找到了精神歸宿與文化認同,“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
2012年,李哲到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工作,參與創立了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朝陽門街道位于北京老城區的核心區域,這是老北京的內城,是元大都胡同街巷布局的一部分,保留了較為完整的老街區。李哲介紹說:“我們和來自各地的志愿者、愛好者,以及專業人士共同合作,在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中做了許多努力。”
創辦胡同博物館不僅要收集胡同里的老物件、將胡同的歷史文化梳理清楚,還需要用一種“沒有學術門檻”“走出胡同”的方式將“胡同中的生活”傳播出去。李哲舉例:“東四南歷史街區在東四牌樓附近,它屬于老北京的居住區和商業區融合的地方,當你走出胡同再去觀察這個街區,從規劃的角度又有一種新的視野和認識。”
就從那時起,搜集傳統文化中的老物件、老照片就成了他的個人習慣與愛好。2021年,李哲調任到東城文聯,他始終在思考“城市古老的街區如何在新時代中發展,既接續傳統又面向未來,保持健康、有生機的發展”。李哲說:“無論是北京還是武漢,類似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都在這方面大有可為,關鍵在于我們怎么認知傳統。”
和同好共建北京老照片資料庫
近二十年來,李哲業余長期從事北京老照片收集和研究,不斷梳理考證,并在微博建立了一個開放式的北京老照片資料庫。
他與許多愛好者一起,在百年的長河里打撈時光的碎片,不停歇地對有關北京的舊日影像搜集考證,并佐以文字解析,穿越百年,拼湊出更加真實的現場和更為生動的細節。
他很感激這些網友,有的甚至與他素未謀面。許多個深夜里,他們在歷史資料中求真探討。“他們有的是編輯,有的是公司職員,有的在讀書……”李哲介紹,大家都源于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而走到了一起。
北京的舊日影像在不斷集中和梳理之后,層層疊疊地集中于那條舉世無雙的中軸線,整座城還在繞著這條軸線在緩慢地周轉往復,創造歷史。
從北京歷史文化的考證研究來說,這些影像是文字記錄所無法取代的寶貴史料。拍攝者所攝入鏡頭的一切,都在無聲地講述著一個真實直觀的過往。李哲說,他甚至通過這些照片,能像福爾摩斯一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探尋到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利用老照片,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舊日風貌。比如庚子國變后兩宮回鑾是怎樣的一種場面,朝廷如何組織這次迎駕活動,甚至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如何在正陽門甕城內進香,慈禧太后如何向城頭觀禮的洋人打招呼致意……書中的老照片都給出了答案。
老照片還有力地推動考證,彌補史缺。如書中提及的正陽橋牌樓匾額,庚子國變時曾遺失,重修時補上,這是少有人知的。而且,連文字資料也未記錄到的這滿漢雙文的匾額,其實文字順序前后更換了,換之前是滿文在右,換之后是滿文在左,而老照片則記錄了這一變化。又比如地安門庚子國變時被日軍轟毀,文字記載很少涉及,且語焉不詳,但一張當時從景山俯拍地安門一帶的老照片,就直接給出了答案:地安門當時已經消失。
這個分享北京老照片的微博每個月的閱讀點擊量最高曾達到1500萬人次左右。“如果這些歷史影像資料不充分利用,很多歷史記憶也就永遠地被時光帶走了。”
收集、整理與傳播中軸老照片,是李哲在《中軸之門》的一個嘗試。他說:“如何在收集、研究、利用、傳播方面形成閉環機制,打通學界和民間研究壁壘,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并建立良性運轉的圖像研究利用模式,以及創作更多具有廣泛傳播性的作品,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刻地體現在現代都市的建設中。李哲說:“城市的規劃中應滲透傳統的文化,并且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城市更好地發展下去,不斷地弘揚傳統文化,使精神文明有巨大發展,使城市富有蓬勃生命力。”
【訪談】
城市中軸線的布局,體現智慧與文化之美
讀+:《中軸之門》一書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北京中軸線上的遺產,更全面認知北京中軸線文化。中軸線的運用,在人類史上似乎古已有之,為什么會有這么普遍的文明特點?
李哲:北京的中軸線概念最早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是從建筑美學的角度、城市規劃的角度來提的。從傳統的角度來說,人們一般是有中軸認知的,因為中國許多城市講究對稱之美。
建筑是會講話的,北京中軸線是一套完整的敘事體系。通過中軸線,能夠了解中國人如何通過規劃布局來表達對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間的認識。
從根源上講,中國過去的一些重要都城是有中軸對稱的概念的,這個軸線其實是通過重要建筑物在核心區域進行對稱布局而烘托出來的。對于中國人來說,這種布局一方面是出于理智的考量,要集中地布置大型的紀念式的建筑,包括前朝后寢、朝廷禮制運行的建筑;另一方面則是出于現實的需要。城市的重要公共服務設施需要有一個集中布局,包括城市的防衛意識,這也充分體現在環環相套、拱衛中軸的這種布局上。
中軸對稱的布局既體現了核心集中的概念,同時又展示了對稱的審美,于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自然集中在一個軸線上。
但是,中國的許多城市是從古老的居民點聚居地逐步發展起來的,它們其實做不到《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棋盤式布局。比如中國那些古都,無論是洛陽、汴梁,還是長安,其實都不是那么完全對稱。還有一些南方的城市,例如南京、武漢等,它們本身受水系的影響非常大,它們的城墻沿著水建設,是蜿蜒的,而不是方方正正的。
讀+:關于中軸線,能說說北京和其他一些世界歷史名城的差異嗎?
李哲:北京中軸線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布局建筑物的對稱軸,北京市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條軸線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
北京中軸線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它的淵源能夠追溯到《周禮·考工記》中理想布局的時代,這讓北京中軸線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時間厚度。千百年來,北京城始終在生長著,它無論是從自然上、地理上還是從人文上都從未中斷。
元大都城內街道整齊,猶如棋盤,其布局特點是十分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王城的建制的。明清的北京城繼承了元大都的城市規劃,保留了它的街道系統,只改建了皇城、宮城。在繼承的基礎上,明清北京城也有所發展,自此北京城的規模更加宏偉,布局也更加嚴整。
北京的中軸線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與氣度,是承載著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理念的、特殊形式的文化遺產。中軸線的歷史其實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金中都,1153年建成的金中都有著一條鮮明的中軸線,它的重要行宮萬寧宮則對元大都的選址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座宮殿群的軸線可謂是今天北京城中軸線的前身。
金中都的宮殿建造則參照學習了北宋京都汴梁城,甚至很多假山石也是從汴梁運來的,宋朝又是繼承的漢唐……縱觀中國城市的發展歷史,會發現古代城市的規劃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從建筑、文化、語言等方面,我們都能感受到北京是一個多元共生、開放包容的城市,它和我們新時代提倡的理念是合轍押韻且共通的,北京這座城市最偉大之處就在于它一直在生長,從未中斷。
北京這種棋盤式的中軸布局是獨特的文化遺產,國際上很多著名城市的規劃基本上不是棋盤式的布局,它們多為輻射型、射線狀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一個核心城堡。
最早的時候,這類城堡其實是單一功能的軍事堡壘,人們圍繞軍事堡壘這個權利核心區來布置服務于它的服務區和緩沖區。國際上很少有像北京城棋盤式的那種橫平豎直規劃的城市,每個城市是根據它的地理環境位置、功能區來逐漸發展的。
很多城市受河海湖泊的影響,沿河湖修路、建筑居民區房屋,所以國外的很多城市,包括巴黎、紐約這些城市,它們是有軸線的概念,但是并不是棋盤式的布局。
從跨文明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偉大的城市有共通的地方——一方面,它們生生不息、不中斷地一直生長;另一方面,它們多元文明匯聚,開放包容,與世界、與未來接軌。
核心的建筑往中軸集中,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讀+:這次國家版本館的選址,最終確定在北京城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建在燕山腳下。這一選擇有著怎樣的意義?
李哲:借著一次學習機會,我曾有幸去國家版本館參觀,感到非常震撼。國家版本館坐落在北京中軸線的北端延長線上,這里原是一處廢棄的采石場,經過生態修復,一片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筑群依山就勢興建起來。三個分館也都依山而建,分別位于西安秦嶺圭峰山、杭州良渚和廣州鳳凰山。各館均設置了展示區、保藏區、洞藏區、交流區等,規模和條件在版本保藏史上達到新高度,確保中華版本免遭各類災害損毀。
最重要核心的建筑都要往中軸上集中,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歷朝歷代都把版本保藏傳承放在重要位置,從周朝的守藏室到漢代的天祿閣,從唐代的弘文館到宋代的崇文院,從明代的文淵閣到清代的四庫七閣,專藏機構一直承擔著培根續脈的文化功能。
你會發現中國在對傳統的傳承與發揚方面,讓全世界的人都印象深刻、感嘆不止。
讀+:據您所知,現在還有哪些城市中軸線運用的鮮活案例?
李哲:武漢是一座圍繞長江而生的城市。“兩江三鎮”漢口、武昌、漢陽三鎮深度融合,均衡發展。
武漢新城的發展建設也包含著中軸的概念。其實,武漢本身受水系的影響,并不是一個規整的中軸形狀,但是它也有軸線的概念。武漢新城集中了各種資源,從產業發展看,這種集中凸顯了它的定位和布局,把核心的功能設施布置在一個很鮮明的核心區域,形成一個軸線的概念。無論是從城市的定位還是從功能運轉上來說,這種建設布局都是凸顯智慧的。
中軸線運用比較好的城市還有西安。西安老城以鼓樓為中心,是有軸線的。對于以旅游見長的老城來說,軸線就是一條文化中軸,有些古老街巷一直保持原有脈絡布局,保留了古都的韻律。
還有一些更小的古城,最初形成是由于單一軍鎮功能,一般是十字交叉,一座方城軸線非常鮮明,中心點有鼓樓或者牌樓,四通八達。如今也多被旅游開發,形成鮮明特色。
中西都有軸線概念,現代化的新城建設自然也就對中軸多有運用。大型城市公園、紀念性建筑、功能性場館,以及富有代表意味的中心廣場都布置在軸線上,同時也集中了文商旅等一系列核心品牌資源。不過有些老城過度開發導致失真,只剩一條傳統軸線,其他都是新做的,就有點走過頭了。
讓土地能夠更集約地使用,讓主要建筑能夠集中于軸線并承載過去和未來,有現實精神也有人文意味,這就是成功的運用,否則就是刻意營造。
讓傳統文化扎根在城市,生長新鮮內容
讀+:今天的城市建設,如何做到既把傳統文化的精髓應用其中,又不失當代城市該有的各種頂級功能?
李哲:首先我們要自信,我們的傳統其實從未中斷過,它正不斷地展現著蓬勃的生命力。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變換形式。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這種時尚與風尚,是以傳統為核心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審美也在發生變遷。我們需要運用發展的眼光,不斷引入新鮮的血液,例如藝術群體、文化群體、各種人文空間等,通過在古老的街區里設置合理的點狀的人文空間進行布局,再通過人文空間引入各種文化機構。
讓古老的街區煥發新的生命力,生長新鮮的內容。東城文聯正在致力于“東城文藝+”品牌的建設布局,正是利用了東城豐富的這類人文空間資源。例如我們聯動的史家胡同博物館,它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館,人們除了可以在這里參觀與胡同文化息息相關的展覽外,還能感受社區文化、開展各類普及教育活動。包括它所延伸到的史家胡同文創社、內務部街27院、槐軒美術館等街區人文空間,形成了良性互動和有機統一的“文藝+”空間布局。
也就是說,在這一機制下,不同的空間會產出不同的內容,又會逐步形成可以良性互補和互動的聯合體。傳統文化不斷地扎根在這里,形成良性運轉。
其次,傳統文化的精髓要延續與發揚,像一棵樹一樣生長,是需要與街區原有的居民、原有的傳統融合發展的。它立足在肥沃的土地上,傳統的土壤滋養它生長。
不斷生長起來的這些“一棵棵的樹”,將形成一個小的生態,這時候就需要政府等各方面對它進行呵護與保護,讓它有成長的空間。這樣的生態環境發展起來了,街區也擁有了文化生態,就無形中形成了傳統文化的共同體。然后,各個街區之間自然就連成片。那么,老城和新城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融合的狀態。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不斷地創造特色人文空間,在街區里合理布局,讓每個空間不斷創造新內容。
讀+:前些年,武漢也提出要打造城市中軸線。這樣一個兩江四岸多中心的城市,您覺得有打造中軸線的必要嗎?具有現實可能嗎?
李哲:北京的生命力為什么特別強大?因為北京是一個現實主義的城市。北京作為首都,同時具有棋盤式的布局,它似乎應該是一個禮制為首位的城市。但是實際上,在關鍵時期,北京都是禮制讓位于現實,在城市規劃中優先考慮現實需求。
武漢也應該在規劃中圍繞著現實來看,同時綜合考慮它的交通、它的傳統、它的地勢、它的水系以及它的經濟產業的特點等。
武漢不必要刻意為了中軸而打造中軸,在城市規劃中,還是應該考慮到武漢三鎮本身傳統的特殊布局和武漢本土的特色。城市規劃應該是受城市自身淵源影響的,它是自城市原本的特點中自然生長出的新東西,而不是直接從別的城市嫁接而來的。
武漢有許多歷史建筑、歷史街區,這意味著武漢擁有豐富的歷史研究資料,我們可以進行更深入地收集和梳理。在信息化的網絡時代,可以將這些成果分享到全球,讓全世界的人對中國的城市文明發展有更好、更細地認知。
(長江日報記者馬夢婭 實習生韓千雪)
【編輯:王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