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1-4-2 10:37:11 訪問次數:1561
編者按:在萬物數智化時代,青貝克智慧工場著力推動人力資源智能化的研究與應用,通過匯集思想、挖掘價值,為社會經濟、人力資源、科技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理念和角度。因此,我們特別推出獨家欄目《青評說》,為受眾朋友帶來新的思考。本期,為您推薦第三期《新崗位來襲,近千萬人才缺口如何彌補?》。
2021年3月23日,第一屆產業人才創新發展論壇暨工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系列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該系列報告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成果導向,立足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全局,瞄準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以產業人才大數據為基礎,以實現職業崗位(群)與專業(群)對接、職業崗位任職資格標準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接、產業人才需求側與人才培養供給側對接為主要目標,構建需求導向、數據驅動、產才融合、開放共享、協同高效的產業人才發展治理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許科敏出席并致辭。許科敏指出,工業和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撐,人才強,制造業才能強,信息產業才能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對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重要和緊迫。產業人才需求預測是科學開展產業人才培養、引進、選拔和評價等工作的重要依據,在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
那么如何看待產業創新和人才發展這種并駕齊驅的模式呢?
1、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失衡
“金三銀四”的招聘季漸過半,許多機構也在持續做著人才“補血”工作。但由于疫情帶來的影響尚未消除,909萬應屆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與此同時,另一則消息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去年底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閉幕后,國賽選手受到企業“瘋搶”,物聯網項目冠軍選手甚至收到了百萬年薪的意向書。這個薪酬水平也讓很多人覺得“難以置信”。同時也導致了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出現失衡的“奇觀”,具體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是培養目標方面,用人單位、行業專家等公眾參與度不高,導致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契合度較低,未實現服務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第二是就業要求在深度和廣度上與專業人才需求不符,知識型要求比重偏大,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欠缺。
第三是培養體系不能很好支撐應用型人才發展,專業度與行業需求不匹配,不足以支撐現行業發展趨勢和創新。
2、專業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近日,人社部公布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企業合規師、公司金融顧問、易貨師等18個新職業信息。這18個新職業信息,是自2015年版《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第四批。此次發布的新職業種,既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而催生的新職業,如電子數據取證分析師、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等;有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背景之下,綠色發展的現實需求催生的新職業,如碳排放管理員;還有人們在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催生的新職業,如二手車經紀人、調飲師等。
而且根據2020年7月發布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預計需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近150萬、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近500萬、無人機駕駛員近100萬、電子競技員近200萬、電子競技運營師近150萬、農業經理人近150萬、人工智能人才近500萬、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近130萬、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需求均達到125萬,數字化管理師從業人員超200萬,人才缺口近千萬。
未來,在數字化時代下,企業的所有環節都伴隨著各種數據產生,而這些數據從產生存儲、分析、安全保障等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有專業人才進行管理。所以這些人才是企業創新的“基礎設施”,是企業做所有事情的基礎,這批人其實是目前各個企業在產業創新和數字化轉型中最缺的一批人。這批人構建成為一個企業進行產業創新的“人才”門檻,雖然這些人不會和企業的業務發生直接的關聯,但卻會對產業創新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3、突破人才引進瓶頸
產業人才和產業創新的兩駕馬車是一定要并駕齊驅的。
首先優秀的人才會創造更多產業創新的想法,有了創新想法和領軍人物后,企業就可以借此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產業創新中來,這是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的過程。
但由于我國地域分差比較復雜,所以產業人才和產業創新之間具有不匹配性,因此以大數據為主的基礎信息,可以讓產業人才和產業創新從具體產業項目中進行優化。當我們有一個較好的產業項目和產業創新的集群體時,我們就會產生新的崗位和新的需求,有新崗位就會有新的培訓、新的培養,這樣在不同的區域就會有新的人才需求,而剩余的人才就會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渠道,與新的產業形成相應的人才迭代。
其次,未來要形成一套產業創新的人才培養標準,人才所具備的廣泛性、可塑性等等,這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且通過不斷創造人才,發展人才的“大池子”“小池子”,以便達到逐漸形成人才發展的集散地,即人才庫。
第三,培養人才具有地域性、全面性。企業通過一系列的人才吸引機制,將人才匯集到具有產業創新的地方。產業創新的地方和產業人才聚集的地方有可能具有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會通過網絡和大數據使之更加優化。
最后,要做一套很好的人才測評,使更多的人才在培養的道路上進入更多的創新企業,或者進入更多的創新項目中,讓整個國家從地域性和可塑性上互聯互通。